读《家庭的觉醒》有感10
“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大部分失败的家庭教育,是由于我们对孩子茁壮成长所需要的东西缺乏了解。每个孩子都希望问三个问题:我被看见了吗?我有价值吗?我重要吗?
当孩子觉得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而获得重视,他们便能感觉充满力量。
这种能量会转变成他们对所关注的事物的真正热情。他们本性的自爱会通过对生命的热爱显现出来。
孩子能拥有多大的力量,是由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如何认识他们决定的。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这会让他们确信,他们是在被肯定的。如果我们过分关注他们的表现、偶尔说过的话,或行为的某些方面,我们将错过时机,不能完成此幼龄阶段父母的首要任务:帮助孩子加强内心的自我认知。一旦自我认知没有建立好,他们便会违背真我,发展出一个替代的假象,即自我。
父母必须充分地与自己的内心保持联系,才可以成功地完成这个角色要求的任务。我们必须觉醒,认清内心的欲望、独特的个性倾向,坚定目标,脚踏实地。否则,我们注定感到无助、无聊甚至孤独。
那样的结果便是我们自身变得贫乏,恰恰是因为这样,我们很容易最终利用孩子去完成我们没有实现的梦想。我们没有鼓励孩子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转而利用他们来安抚我们的贫乏感、失落感和孤独感。
由于只有孩子在感觉到他们实实在在被看见和被肯定时,才能树立坚定的自我认知,父母对待孩子,一定不能把他们当作一件自己的复制品或者我们想象中他们应该变成的样子,而是应把他们看作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此,通过我们赞赏的目光、真心的陪伴、恰当的关怀而不是宠溺,孩子便能发展出强烈的自我认知感。我们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来传递他们很重要的这一信息。
当我们看待聆听以及与他们说话的方式,都让孩子知道他们有多么值得被爱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便会大大增长。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孩子变强,召唤出孩子内心强大的自己,它会成功地支持孩子度过一生。只有当我们把对孩子应该成为什么人的幻想,与孩子真实的自己区分开来时,我们才能公正地对待他们最原始的真我,并且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好让他们的真我发热发光。”
反观自己的前半生,之所以走到现在遇到了南墙,其实是因为自己的自我太过强大。在十几岁的时候,当我认识到我无可指望的时候,我断掉了与自我的连接,我拼命地奔跑,拼命想得到世俗的肯定性评价,自己的内心一直在冲突挣扎,这都是身心不合一的体现。
当我自己被自我控制,当我麻木到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便都是我的自我在说话,我的自我在控制,它自然对孩子没有应有温情,而是充满了工具式的修剪、纠正、指摘。
我不能再让我的孩子活成又一个麻木的我,他应该是他自己愿意成为的样子,而不我的复制品或者是我想象中应该变成的样子。
我要找回我真实的自己,与自己的内心重新连接,看到自己一直以来的挣扎和不易,释放自己积压已久的伤痛,成为孩子动力的源泉,而不是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