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享受呼吸-201826(20181230)
——2018年《六祖坛经》读后感及2018年的小结
这题目是道家《太上老君说清静经》中的一句话,用在对《六祖坛经》的感悟中似乎不那么妥当,但我仍觉得它是在回顾一年的经历后,最能恰当总结心得的话语。
去年的年中重新拿起了《六祖坛经》,在缪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了这部中国佛教经典,它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在2018年的生活。时至年底,再次重新阅读这部经典,并有幸于本月聆听了于晓非教授对《六祖坛经》的导读,结合这一年的生活,让我从更深的层面再次感悟了这部经典的魅力与深意。
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对2018年做个总结,可以说,这是尽情体验无数颠倒梦想的一年,所幸的是终于在年底幡然醒悟,一份小小的清醒在心底里渐渐增长——终于开始觉知到了飘在空中的那份执迷和那颗躁动狂乱的心。 《坛经》中,六祖对于众生心性的各种描述好似在为我一年的生活做着生动的回溯,恰如他说的——“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
回顾一年,我才发觉真正的修行其实很难——难在了掉到坑儿里却总迟迟不知觉,难在了面对生活的颠簸自己的心也跟着扰动,难在了对自以为的清净在世事面前着实不堪一击的情形的坦然接受... ...在红尘中于相离相、于境不染,真是需要极大的功夫和定力,对于目前的我就像是天方夜谭。即便“提起功夫来”的号子经常回荡于心,但其实这里最难的还是对自己那份清醒的认识与真实的面对——愿不愿意去真的看清那宿昔累积下来的习气背后、最底层的自己?
经典的熏习是有作用的,至少比起往昔我的觉知能力是加强了;但仅凭对经典的感悟,仍不足以让我能自如地应付越来越缥缈无常的生活。这一年我明显感觉到,近些年的净心让心力越来越加强的同时,颠倒妄想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我一直在惶恐,是往昔宿业的习气太深重,还是借着修习佛法的外衣却强化了我执的习性?为什么师兄们修习后品行在提升,而我对自己认知的反差却不断在加大?是什么在加强着这种颠倒迷乱的力量?是什么在让我对这份力量的感知越来越清晰?... ...
再读《坛经》,感觉到就像一面特别清晰的照妖镜,一年的生活历历现行于镜中。镜中看到自己的习性不亚于一个月前在电影《无名之辈》中看到的那两个憨皮小伙儿,也许比他们还更多了一层虚伪和更深的幻构。写到这里,我突然醒悟到,为什么自己会在电影中尘埃落地的一刻有着一种怪怪的幸福感(见我在11月的小文《稀罕的幸福》)——那乱糟糟的狂躁轰然消失后突然出现了一种空落落的、什么都没有的、没有任何心思和想法、也没有任何着落的静寂,电光火石般乍现,在那静寂带来的通透中,于内心深处感到的祥和、丝丝甜意与喜悦真是无以言表,也许那就是一直以来煞费苦心、寻寻觅觅的本来面目?如果本来面目真的就是那样,那我自己真是无比的颠倒!!!为什么在觉受的那一刻,反而让自己感到了怪诞、错落和迷茫,以致于一直不停地想寻回并追问这种神奇的感觉如何得来、何以独特得令人着迷且令人不舍?我的世界和感觉啊,也真的是颠倒得乱七八糟!!! ... ...
《坛经》中六祖的那句“烦恼即菩提”让我对那颠倒梦想和内心的惶恐豁然有了一种感动——也许正是它们的示现能让我开始意识到,在过往觉察自己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得好好想想,我真的诚实地去看自己了吗?也许是诚实地看了,不过仍在把一个中年油腻男当成了帅哥呢;也许是内心坚硬的壳子仍挡在了外面,自已没有办法对着自己真正地诚实;也许在当下这个阶段,我很诚实的水平就在这里,这么低的眼界没法看见那高远的清晰... ...原想着那菩提自性是否会从烦恼中突然蹦现,但那么多的也许之后,还是不发这白日梦会来得比较踏实。
再一次捧读《坛经》这部经典,给我触动最大的已经不再是佛理和概念了,也不再是那口中的般若,而更多的是一直忽略了的六祖对于凡夫心性和行为的规劝,如《忏悔品》中的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无相三皈依戒等。知识上的理解不能真正印在心里,行为上不能时时观照自己,习气上不能下定决心去修正,那再好的经典也不过是挂在墙上的画欣赏欣赏、穿在身上的高档衣衫炫耀炫耀罢了。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
——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按佛法的教诲是修心,让自己的心不再攀缘外境、不再被习气和妄想带着乱动,无住而安住。
——如何修?恰如六祖在《般若品》中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修行仍需落入红尘中的点点滴滴。对我来说,实在一点的是想想该怎么把心上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驱散掉,即如何改掉自己的陋习。
——怎么改?有改的决心,但仍需有效的改的方法。
检视中,我对一些概念有了一些另类的认知和感悟。
——比如说出离心。修习佛法的前提是升起出离心,我总在问自己为什么无法升起坚定的出离心?是对佛法不相信吗?在我看来,佛法实际讲的是一套方法论来论述世界是不真实的,从而来帮助解脱生死轮回。而我实在还是对生命有着颇深的眷恋,关于生死的大出离心无论如何现阶段无法升起,但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出离心呢?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解脱和获得自由,至少让自己先从颠倒梦想的愚境中解脱出来吧,对这个我是非常非常地感兴趣,那么,是否能用这小出离心慢慢累积到了对生死的大出离心呢?是否能由此增加对修行的动力呢?
——比如说发大愿。修习佛法要发大愿才能对修行保持持续的动力,那四弘誓愿是“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我总在问自己为什么发不出这种大愿?我的一位老师反问了一句:你觉得大愿是发出来、说出来的吗?我想起了皈依时感动的热泪。其实那愿力没什么大小,作为一个普通人,踏踏实实的、一步接着一步、耐心地做出来的时候,在自利利他的时候就是在践行呢!目前,对我一介凡夫而言别给自己太高大上的目标,老老实实先做一件事,就是六祖说的“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常须下心,普行恭敬”。
——比如说忏悔。我在最近的反思中突然发现一个情形——我是真的常常感恩着身边的人,可却在很多时没有真正地惜福,更没有忏悔过自己的过失。我总觉得那忏悔是个口说的方式,可不知怎么着我最近总觉得这想法是不对的。打七的老师当时直指我的慢心,可我却颇有异议,但现在是真的心服口服地觉得他是对的——若非慢心,何以明知的过失不愿忏悔?若非慢心,何以心上的旧习难以摒除?忏悔,如果是发自内心的,我相信一定会把一份真实真正地烙印在心里,进而打破心中最坚硬的自我的壁垒。
——比如说虔诚。我一直对这词报有一种贬义,总觉得那是对宗教教义的一种非理性的迷信,总觉得它可能会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虽然我已经皈依,但在心目中自认为皈依的是佛陀的教诲和自心自性而不是佛教。我的一个基督徒朋友曾经跟我分享了他对耶稣的虔信以及这种虔诚给他带来的受益和内心的愉悦,但我却一直无法理解那种感觉。直到被惶恐不断敲击的某一天,我突然感觉到对一个信念的虔诚其实会在这种彷徨中给予自己一种无形的助力,帮助自己把摇荡的心安定下来;而我只是需要判断,那份信念否来自于自心的智慧。限制不过是我自己的想象,当虔诚成为了信念,对应的是发自内心的自律而不是限制,而自律其实是自己对自由的一种承诺。虔诚也不代表着失去自我,而是在自我的认可中保持着敬畏与谦逊。
——比如说无。《坛经》上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染;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无住者,人之本性;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法理上真的很好很对,可对我这样习气深重的凡夫确是难做到。不是不想做到,也下决心向着这个远大目标前进,可那鄙俗陋习缠绕的凡夫身连自己都看不清楚,咋做得到那高远的“无”呢?煞是烦恼之上再添烦恼。却是道家的《清净经》让我对这虚无缥缈的“无”有了点小感觉,做不到那个“无”,其实是自己的欲望在作崇。
——比如说空。空、性空、空性,是佛法的教理,可在现实的生活中,还得学着用“有”来观空、悟空。知道世事无常,需要一颗淡定的心去接纳各种变化,随着变化去及时应对,那颗心的淡定可是不好得的。不经“有”的世事还不清楚它的混乱与迷茫;不经“有”的历练,也没法真的清净和淡定。可在这个“有”的世界中如何能够做得到呢?也许该按照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无为而自然,不要过于刻意。
——比如说师傅。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他们学识渊博、逻辑清晰,在知识层面可以帮助我梳理非常清晰的脉络并传授正法和人生之道,受益匪浅。但师傅呢?我想首先是我学着做人做事的标杆,是我在世间的一面可靠并足以信赖的镜子,通过他的言行,我可以照见自己的现行,更快、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问题、不足与差距;同时,他能用更高的标准、并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我的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帮助我提升并引领我前行。
... ...
说了一堆的胡思乱想作为2018年的总结,其实是自己的心仍在乱七八糟。不过2019年要做的一些事情在乱过之后反而是清晰的:
1、按照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去做,学会真正的观照和觉知,“提起功夫来”的号子仍需时时响起。
2、学习忏悔,学习虔诚,学着把自性中的各种不善心和行为中的各种不善行渐渐去除。
3、认真学习和领悟经典,除了《六祖坛经》,还要把道家的思想精髓,如《道德经》、《庄子》、《清净经》等放在重要的学习日程上;并虚心地向同修们和师兄们学习。
4、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踏踏实实地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