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33本书,17篇书评,我得到了什么?
文 | 静待花开
5个月,33本书,17篇书评2016年5月之前,我是一个每天上班下班,为一点屁事就跟老公、儿子较劲的典型家庭妇女。到了9月底,我得到了这张表格:
阅读记录33本书的阅读让5个月的我有了哪些改变呢?
改变在继续国庆假期临近,恰好完成了对《深阅读》这本书的研读。如果你也有“5个月前我”的各种状况,不妨今天在斋藤孝先生的指导下,就如何通过阅读改变自己这件事,咱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选书
要开始读书,首先要选书。开篇的5个月书单表达了,在经历“迷茫-试探-确定”的一个渐进式选书的过程以后,我仍处于一个不断探索读书新领域的阶段。个人感觉5个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给自己定性的。因此,刚开始看书杂,选书乱很正常,不能够当做“我读不了书”的理由。(身边很多小伙伴经常用这个理由拒绝拿起书本)只有完整的读过了几本书,才能知道自己要看什么。而读的书越多,判断力就会越准确。《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任职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数十年的教学与阅读经验,就决定了本书中介绍的选书方法,无论从操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靠谱的榜单和书评。何为靠谱?首先要考察发布者的职业经验。书中提到的榜单是日本本土的,但知识无国界,只要没有语言问题,《深阅读》中出现的大量优秀图书完全可以作为靠谱书单列为我用。对比之下,本文开篇的33本书,就不可能被称为“靠谱”书单。只有在自身知识体系形成气候,能够稳定输出相关成果以后,其推荐的书单才值得初学者去追随。
同时,豆瓣、亚马逊等超人气读书网站,相关书籍的评论和推荐也都可以作为我们选书的靠谱依据。
2、经典。毋庸置疑,经典是永远值得我们去研读的宝贵财富。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论语》,作者信手拈来般引用了诸多孔夫子语录。而作为一名中国知识青年,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论语》,更不用说达到引用的水平。惭愧之余,让我醒悟到,很多优秀的作品是建立在经典思想基础之上的,忽略经典就等于舍本逐末。尤其书中建议初学者从日本文学开始循序渐进,类比过来就是让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中,由浅至深,无论是虚拟或非虚拟作品,相信都会让我们把根基打实,从而成就自己的高楼伟业。
3、名人传记。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大量地阅读了很多传记。其文字水平尚且不论,仅仅是名人的成功经历,面对各种挑战的应对态度和方式,就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以后的人生。《奇特的一生》应该是最近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部传记,相对于单纯讲时间管理方法论的作品来说,它将柳比歇夫坚持一生的工作方式展示给了读者,既形象生动又少了很多说教,不啻为时间管理方面的一本优秀入门读物。
4、电影原著。现在由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越来越多,之所以可以由文字变为影像,一定是作品具备了某方面的突出特点,吸引了制作方,这就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选来阅读的理由。此外还有那些本来就红遍天的小说被改编的情况。如果是后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读完原著,再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欣赏其改编的作品。不仅可以看到改编的特点和套路,而且能够得到对原著不同角度的解读,何乐而不为呢?
5、书店。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会在网上直接下单买书,而鲜有到实体书店逛逛的经历了。在实体书店里挑书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随意的翻看,而不仅仅局限在网上的试读部分。如果跟老板熟悉的话,还可以参照店家的意见进行选书。要知道,老板每天泡在书海中,其对于图书的信息量,是我们远远不可比拟的。
读书
f=y(x)是一个常见的函数方程式,其意义是将变量x经过一定的计算过程输出为变量y。类比到读书,我们输入x,经过阅读内化的过程后,输出y。那么,既然大家拿到的书都是一样的(x),输出y的质量与效果,就只取决于f的计算过程了(读书)。
1、据点阅读和跳读。针对不同题材的两种读书方式。
据点阅读是指以一本书作为契机,不断产生连锁反应,从而拓宽读书的广度。比如前面提到的《论语》,毕竟相隔的年代久远,如果上来硬拼的话,很容易败下阵来,产生诸多负能量而否定自己。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现代学者针对《论语》出版的解释性作品,推荐鲍鹏山老师的《孔子如来》,美籍华人倪培民教授的《孔子-人能弘道》等(书中推荐的均为日本著作,目测没有中文译本)。一来语言易懂了很多,二来多角度阅读能迅速打开视野,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就像往湖中投入一块石子,水波逐渐扩散开来,只要抓住一个经典的知识框架,就可以带出诸多作品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从而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
跳读是作者针对长篇小说介绍的阅读方法,就是只读对话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速度会提升3-5倍。这个方法我还没有尝试过,打算假期先试试再说了哈。
2、大声朗读。还记得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吗?不管懂不懂,大声跟着老师读上一千遍,其义自现。当然,现在我们不会去这么刻板得学习,也没有耐心朗读千遍。但道理还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读书,本就带着出声的含义,用耳朵听到的话更容易在大脑中形成影像,从而精神自然沉浸集中。所以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尝试一下大声朗读的效果,真是别有一番味道的呢。
3、整理书架。你的书都是如何摆放收藏的呢?记得前几天我在简书看到一篇《大学毕业一年,我买了三百多本书,究竟买了些什么》,作者将自己一年内买的349本书按照题材、国籍、学科等一排书架2个主题分门别类的收藏起来。当我看到文章图片里一个个排列整齐的书脊和书名时,脑中就会不自觉地闪现出其内容和主旨,这与斋藤孝先生的方法不谋而合。书架的整理实际就是收纳大脑中知识的一个过程。长假就要到了,正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好时候呀。
4、边问边读。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而如果能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本书,收获肯定比通读一遍来的要多得多。道理大家都知道,问题是如何做到?斋藤孝老师介绍了一个办法,在阅读的时候用()把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不仅限于作者提出的问题,只要觉得“为什么会这样”“这样说应该有其理由”的部分都可以标注出来。从而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写作,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自然阅读过程就能深潜下去,达到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了。
5、表达输出。将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讲给别人听,分享的本身就是提升理解力的过程。最近我做了一节线上微课分享,深刻地感觉到把知识说出来和写下来,完全不是一个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关注到知识的口语化表述,逻辑条理性和简单明了地体现主题。切忌变成聊大天,想起哪里说哪里。本着对听课小伙伴们负责的态度,尽量用最短的时间传达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而不是让其听了一个小时,回过头来想想,好像都是浮云。我们要深阅读,更要深分享,当你可以将头脑中的知识成体系地分享出去,那么我们的阅读就达到了其应有的目的-成长!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5个月的阅读让我体会到了成长的艰辛与快乐。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因为家里有宝宝需要照顾,所以常理上下班以后的2小时阅读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此,在这5个月里,我每天早起2小时,第一个到办公室,独自享受空无一人的阅读时光,从而保证了稳定的输入与输出记录。而通过阅读,让我找回了自己,减少了迷茫,尤其在感受到自己进步的时候,就更加有了动力坚持下去。如果说这33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用《深阅读》中的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不读书不成人”。即使已经走出了校园,读书仍应该作为我们保持一生的习惯去坚持,而且,真的会上瘾。
深阅读用思维导图来总结下本文的干货: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