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笔上深陷孤独用诗洗刷读书让生活美好

让-保尔·萨特 死无葬身之地

2019-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卡布奇诺花蜜
-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在激烈的环境中,面临极端情况的选择下,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所以人不能去试探,你去试探对方,那么你会对人性产生深刻的恐惧。这句话背后蕴涵了深刻的道理,我们所谓的生活,充其量不过是风平浪静而已,在波澜无惊下暗藏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看到的只是平静时的那一刻。我们所谓的动名词,生活态度,那不是我们经历后的选择,而是我们幻想式的自己,我们刻意的自我标榜。

暴风雨过后的平静,才是自我选择的到来。

你要做什么样的人,或者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特质,都是通过你自己的选择来实现的。《死无葬身之地》探讨了极限的处境以及置身于这种极限处境中的人的反应。这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追问人的意义”及“选择”。人的一生在选择中度过,在经过个人生命价值与团体生命价值之间的比较、判断后,再做出自己的选择。

处境给自由选择带来巨大的难题。

作者:[法]让-保尔·萨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沈志明/李恒基
出版年:2018/11
页数:109
定价:32.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萨特代表作
ISBN:9787020138869

胆小鬼索比埃知道自己无法在酷刑之下保守秘密,于是跳窗自尽。年幼弗朗索瓦因为无法接受自己即将死去的命运而公然宣称要去告发于是被同伴杀死。吕茜、卡诺里、亨利,在经历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侮辱后,在生死抉择面前选择了生,却最后依旧被敌人开枪打死。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出于自由选择,选择当叛徒,选择当英雄,选择当懦夫,选择当胜利者,这都是自己来选择的。

人本来没有所谓的本质,只是作为纯粹意识活动,虚无而存在,人要通过自己的选择与创造,获得自己的本质。是人的精神决定了世界的存在和自我的存在。

- -

萨特曾说:“我感兴趣的是极限的情境以及处在这种情境中的人的反映……我曾一度想把这个剧情定在西班牙战争时期。”他试图展示当代人面临的问题,普遍的焦虑,以及生存的危机,召唤人们进行自由选择。然而刚看这部剧的文本时,我想到的是某种奇怪念头,比如革命英雄主义,比如为了抗争,为了反法西斯精神,诸如此类的想法在脑海中不断乱窜。这种想法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好似我内心中早已有了革命情节,英雄主义的身影。这才是让我感觉到可怕的地方,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关心“主义”而不是“个体”。被潜移默化而影响的威力,是某种价值观念所期望得到的效果。

我们这些观众看到这部剧的时候,能被召唤且理解“自由选择”吗,能对剧中人物每一个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同情且感同身受吗?我胡乱的猜测,我们并不能。我们丧失了萨特戏剧对观众的前置能力。

那么,萨特戏剧的观众是谁呢?

-

萨特作为哲学家,不可能不明白哲学发展渊源及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思想。我们生来,就已然被形成了的价值观所“入侵”,说是入侵,因为我们无法“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去看《死无葬身之地》。得到了一些让人惊讶,毛骨悚然的想法。剧中人物生来被谁影响,又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对是错?我们作为读者,抱着已然存在的价值观去看剧中人物,产生了批判,赞同,漠视等情绪或行动,是对是错?问一句“是对是错”,其背后试图追问更深的东西,需要细品。

人们在超越生理极限的境遇(极端环境,压迫)中,在精神难以承受的压力下,其自由选择往往不是自由的和主动的 , 而是无奈的和被动的。我们从哲学角度,或者坐在沙发上打打嘴炮来探讨自由选择与人的本质之间关系的话题,放佛置身事外,如此轻松和超脱。

然而,在实践生活中遇到的话,并非那么轻松,而是沉重和严肃相伴。

最后论戏剧技巧。在本剧中,读者会发现每一个场次总是出乎意料,然而仔细品品,又在情理之中,没有跳出人物性格,又没有跳出剧情之外。种种纯粹的偶然性构成了必然,然而我们认为情节发展是偶然的时候,里面又有必然性隐藏其中。可见作者功力之高,逻辑之强悍。

最后一点感悟。

提到萨特,很容易想到另一个人,那就是克尔凯郭尔,同样是哲学家,同样是存在主义方向,克尔凯郭尔也擅长写各种各样的戏剧,小说,以此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家思想深邃且浩瀚无垠,但最终都会选择写作导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这大概和某种普世价值有关。高深莫测的哲学语言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知,人们往往需要故事,才能感同身受。人们往往看了故事才能设身处地去思考,而不是指责哲学家思想者充其量只是会打嘴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