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文学创作零散的足迹

零散的足迹345

2023-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韩甸

        345、端午节(3)

    但是,却见到来往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手里都拿着艾蒿,没见到有拿防风的。

    我很奇怪,今年犯了什么毛病?刮的什么邪风?怎么与往年大相径庭。

    不过人们手里拿着的艾草,却是变化很大,绝大多数拿着的都是宽叶艾草,这是真货。

    只有个别人拿着的是窄叶艾草,而且很矮很细,这是冒牌货。

    在小时候,老年人郑重地告诉我,这样的不是艾蒿,是蒿子,不让往家里拿。

    现在人当艾草卖,网上说是叫野艾草。

    艾草都是野地里长的,谁家园子里无缘无故地能长出艾草来呀?

    既然都是山上长的,如何能分出“家艾草”和“野艾草”来呢?

    欺人之谈,为假冒伪劣打掩护,现在都时兴这个,以假乱真,阵阵有词。

    快走到市场南头时,李姐来电话,让老伴去她家吃饭。

    大过节的,谁没有个家?去你家吃饭是怎么回事?

    老伴告诉她,我俩在市场呢,吃完早饭出来的。

    我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估计又是有事要找老伴。

    原先李姐要买葫芦,老伴昨天给她买回去了,花了五十多元。

    后来又告诉老伴,让给她买四个柿子送过去,还没有倒出工夫买,刚才一进早市场,老伴就张罗着给李姐买柿子。

    我说拎着沉,柿子有的是卖的,等回去时再买,所以还没有给她买呢。

    李姐的事多,还不一次说清楚,净零揪,刚办完这个,又来那个,哪有这么支使人的?

    真是让我猜着了,在电话里,李姐又是让老伴给她买东西,市场太闹,老伴听不清买啥,就听到一个“黄”字。

    我以为是音量小,帮助老伴看下手机音量,已经是最大化顶格了,再不能放大音量了。

    旁边有个卖粽子的小车一直吆喝着,压盖着手机的声音,老伴先后问了十多遍,才搞明白,是要买两个“黄葫芦”。

    我很惊讶,买“黄葫芦”干啥呀?

    人们刁惯上认为,挂黄色的东西不吉利,谁家挂黄葫芦呀?

    老伴告诉我,李姐要往佛堂挂。

    嗯,这还说得过去了。

    老伴要马上去买,转圈看下四周,附近没有买葫芦的,更何况黄葫芦了,不好卖,一般卖家不上这种颜色的葫芦。

    按惯例,市场南端顶横头的东西向大街,每年这里卖艾蒿和防风的摊位最多,价格也比北头卖的便宜。

    今年不行,一份也没有,往西走到头没看到有卖的,返回来又往东走。

    如果这趟街没有卖的,就得返回到市场内,从南头往北头再找一遍。

    实在没招,就得回到最北头,买那份贵的防风去。

    快走到横街的紧东头了,连一点防风的影子也没见到,情绪非常的低落。

    就在快要彻底失望之际,露出了曙光,新大陆出现了。

    在街头的拐角处,有一个摊位,摆的全是防风,一小捆一小捆的,旁边还堆一堆散的防风。

    我俩急忙赶过去,我问下价,一小捆五元,那堆散的棵大,论根卖,一根两元。

    这份便宜,两元一根的都赶上北头四元一根的大了。

    老伴拿起一捆来,又在大堆里边拿出来一根放到了一起,跟摊主说,再给搭上一根。

    摊主是位小伙子,笑呵呵地答应了,没有反驳,还挺好说话的。

    主要任务完成了,要给李姐买的两样东西附近没有卖的,得回到市场里边找。

    人多太挤不好走,我和老伴从东街绕过去,直接穿插到市场的中间部位。

    很幸运,进入市场没走多远,在一拐角头上,真有一份卖黄葫芦的,旁边还有卖柿子的。

    买好后往家返,还没有出市场,遇到了我的一位女同事付老师,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来市场买艾蒿,与我们是同向前行。

    她已经买完了,正往家走,手里拿着一扎长艾蒿,能有一米多高,还粗实,像筷头子粗细。

    我仔细看了一下,总共是三棵,大叶,我告诉她,这个艾蒿是真艾蒿。

    付老师说,两元一扎,别人告诉她了,小叶的是蒿子,她不敢买那样的。

    付老师见我买的防风,说她也想买,但没有碰到。

    我告诉付老师,巿场南横头最东边拐角处,那有一份卖的,离着我们所在的位置不远,她回家正好经过那,抓紧赶过去能买到。(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