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休息都在为身体充电

2022-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管管爱阅读

《最成功人士周末做什么》的作者劳拉·范德克姆曾说:

“你需要为周一做准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利用周末让自己恢复活力,而不是弄得筋疲力尽或者感到失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周末为了完成工作日剩下工作推掉了一切约会,周一上班时,虽然完成了工作,但是质量不行,整个人也异常疲惫。

由于周末没有休息好,新的一周工作效率也不高。

到了周五下班又没有完成工作,于是陷入了死循环。

真正的高质量休息,从来都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身心的蓄能期。

作家朱光潜就曾分享过自己这样一个经历。

他写作碰到意兴不佳时,心里越想写好就越不顺手,但又不肯放下。

于是越写越烦躁,越写越不像样。

每每发现自己状态不好时,他就立即丢开工作去乡下散步,放松心情。

再次回到案前写字作文时,反而会觉得精神百倍,原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可以轻松做到。

这个经历让他明白了,不止写字作文是如此,任何事情想要做好,就必须在开始时确保自己精神饱满。

在他看来:

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仅是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就像《狼图腾》里说的:

“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

棒球名将康黎· 马克,每次比赛前都必须睡个午觉,否则到第五局时就会精疲力竭。

但如果有午休的话,哪怕只有短短五分钟也能够让他赛完全场,丝毫不会感到疲劳。

事实上,科学家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也发现,休息状态下的大脑和工作状态下的大脑一样活跃。

当我们在休息时,大脑的一些区域甚至会更活跃,一些区域间的连接水平更高,而这些更强的连接通常预示着更强的认知能力。

而越没思路,越要冥思苦想时,越容易适得其反。

我们的身心与大脑就像橡皮筋一样,你绷得越紧,反而越容易断。

工作没思路时,不如先放下它,给大脑一个缓冲期,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了。

休息,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方式,而是一个让你获得更好状态的代名词。

学会休息,不仅是给疲惫的大脑一个蓄能期,也是给忙碌的生活一个缓冲期。

学会蓄能,才能高效放能;学会缓冲,才能时刻保持良好心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