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2019-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橘籽呗

上次看了《少年的你》, 文章是影评,含部分剧透,请谨慎食用。

周冬雨饰演的女主角叫陈念,易烊千玺饰演小混混刘北山(小北)。对陈念施加欺凌的女生叫魏莱,拯救两个孩子的警察叫郑易。

1.无知亦有罪

虽然男女主人公选角色都是年轻人,但故事的内核不在于感情,在于对校园欺凌的探讨。

说到校园暴力,我也有所体会。初中时期自己在乡镇学校读书,管理并不严格。初二的时候,同班A与B两男生长期对男生C进行武力胁迫,并索要钱财。最终C不堪忍受,去派出所报了警,警方出面才迫使AB两人停课教育。

两人被质问时还在反驳说:没有打人,我俩跟他闹着玩呢。

时间再往前推,自己上六年级的时候,曾遭到同桌男生联合前后桌对我进行语言隔离,实际上就是要求所有人不能理我,不能跟我说话。那时候心里也没当回事,不说就不说呗,反正自己也不爱说话。这种心态也有效的避免了“冷暴力”。过了段时间,大家也觉得无趣,就没了下文。

不管是热暴力还是冷暴力,在孩子看来,都只是不同程度开玩笑。很多时候下手不知轻重,就造成无法挽回的效果。正如电影中的警察郑易说的:他们(霸凌者)根本不知道那种欺负的方式能够致死。

虽然无知,但却有罪。而这多归咎于认知有限,缺乏基础的法律和生物学知识,以及同理心。

因为缺乏同理心,欺凌者魏莱最后才会大咧咧的跑去跟陈念求情,求原谅,求做朋友,求用钱了事。她认为这都是小事,她不理解欺凌对人的伤害,认为人都是工具,用钱能摆平。

相反,也是因为有同理心,陈念和小北才能互相理解和扶持。陈念被迫剪短发的时候,小北也毅然决然的剃了光头来回应,心灵相通就是一种幸福。

因为有同理心,警察郑易才会竭尽所能查找真相,因为他理解校园欺凌的残酷,想最大程度的拯救两个孩子。

这样一对比,无知也是伤人的凶器。

无知从哪里来?

在电影中表达的是,无知从家庭中来。

从家里的装饰以及得过的奖项来看,魏莱生活在一个优质的家庭。但因为复读的缘故,魏莱的父亲一年都没有跟女儿讲话。从魏莱母亲的话也能看出,她在盲目信任这个乖女儿,认为女儿做的都对,别人都是错的。

如果缺乏辩证的成长环境,不知道做事的正确与否,就极易成长为魏莱这种因做事没有合理反馈,就什么都敢做,而不在乎结果的人。

而魏莱的跟班A,生活就不那么幸运了。在三个施暴者被勒令停课的时候,A跟班被父亲当着许多人的面暴打一顿。可能在家庭中,她也常常处于这种地位。

在心理学上,如果自我无法消化这份黑色能量,最大可能性就是转变成对外的攻击力。久而久之,跟班A也成了施暴者。不能疏解心理与合理反抗,也是无知的一种。

2.法律的投影

电影反映的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法律。

一些观众接受不了电影前半部欺凌,后半部探案的叙事结构。实际上探案为虚,法律探讨为实。如果没有这部分,剧情可能变成这样:陈念被欺凌后,对欺凌者进行反杀,最后选择坐牢或出逃。这种结局可能大快人心,但结构就变成了武侠小说的样式,反而会落于俗套。

电影从警察郑易的视角出发,他很想帮助陈念,但帮助的结果却是陈念坐牢。这种矛盾下,展开了对法律的分析。

情况1:小北替陈念背上故意杀人罪,判处多年牢刑。陈念无罪,但也背上了十几年甚至一生的心理包袱。因为年龄原因,小北出狱后的社会处境也不会很好。

情况2:陈念招供,因是未成年人,考虑其长期被欺凌和过失杀人,判处刑罚年数比较少。小北判处年数也比情况1少。

这种矛盾下,郑易极力推动情况2的发生,因为这对两个孩子来说都是拯救。

现实情况可能更恶劣,诉诸道德无用,诉诸法律也不一定有用。电影中的老警察所说,要定案子,必须得有证据。没有证据,无法用法律来判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判定,用时下的新词儿来说,是不是颗粒度过高了。

近期大连未成年男童残忍杀害10岁女童的案件闹得沸沸扬扬,原因也在于对该犯人的判决结果与公众能接受的结果冲突太大。

有意伤害叠加故意杀人,居然因未成年的缘故只判三年收容,这直接导致了群众的义愤填膺。

义愤填膺不是目的,给予加害者惩罚,保护受害者,预防犯罪才是目的,这也是电影想表达的一面。电影最后的花絮里,主演易烊千玺介绍了针对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顺手科普了一把。

如果文艺作品能对其他领域起到警醒作用,那将是一种很好的结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