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大提琴
寒冷冬夜,阴阴的雨。听一场大提琴家王健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音乐会。赵麟的大提琴与笙双协奏曲《度》,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做了父亲后的王健,琴声中多了许多柔软的情愫。在冬天的夜里,给我们添上一份浓浓的暖意。
恋恋大提琴第一次听王健拉琴,是他的《巴赫无伴奏组曲》。巴赫的音乐,古典,精美,严谨,深沉。用大提琴演绎的这套作品,是难度系数极高的古典音乐经典。据说,能有实力完成,并且有勇气挑战全部曲目的大提琴家,在当今乐坛,不会超过十个人,王健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蜚声世界乐坛的中国大提琴家,王健少年已经成名。上世纪70年代末,小提琴大师艾萨克 · 斯特恩到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年仅10岁的王健,怀抱着大提琴,虽然一脸稚气,却神情认真,他娴熟地拉出的莫扎特奏鸣曲,悠扬的琴声,气韵十足。小小年纪在音乐上已经显得非常成熟。他不仅征服了台下的观众,还有数以亿计的观众通过这部片子记住了他。这部纪录片后来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王健从此声名远播。
恋恋大提琴他虽然成名很早,艺术造诣很高。为人却非常谦和低调。如同他大提琴的音色,深沉,从容,略有沧桑感,还透出一种特有的儒雅气质,“极具东方文人气质的大提琴家”的美誉是对他最适合的评价。
相对小提琴的轻盈,大提琴多了一份沉稳。当深厚,低沉的大提琴声音响起,丰满的音色,让复杂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诠释。王健的演奏总能打动内心深处隐密的情感。他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大提琴演奏的情绪是他用音乐与自己内心的一种交流。当他坐在台上,与大提琴为伴,仿佛是在拉琴给自己听。
无论是沉郁委婉,绵延悠长,抑或是活力四射,气势磅礴。他都用一种属于哲人的沉稳深思,尽可能地营造出属于音乐的独立气场。让听琴的氛围有很强的带入感,又细腻质朴,毫无矫揉造作。音乐连绵地涌动,整个空间和我们心里都是暖的。
王健说过“可能我的灵魂比较孤单吧,最感人的甜酸苦辣就在每个人的历史里;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结果,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下一个问题;古典音乐是珍贵的,它把一种记忆转移到你的记忆里,这不就是永生吗?”他在音乐里前行,体验生命的历史。而此刻是他幸福的阶段。我们在音乐中没有听到孤单,而是美丽的世界。
恋恋大提琴返场德沃夏克的《月亮颂》,王健拉得格外迷人,充满梦幻色彩。我们甚至听到了一点在大提琴中少见的轻巧灵动。另一首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他则隐身退到音乐背后,丝毫没有独奏家的骄傲,让合作者充分发挥华彩部分。音乐让我看到一位大提琴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完美的人格魅力。
也许是上了年纪,现在越来越喜欢大提琴。大提琴的旋律从容安逸,缓中徐行,不落痕迹的美,让人安静。音乐中静静流淌着岁月的河流。一条漫长而缠绵的河流,回忆里漫溢着时光沉淀的久远和如歌的诗句……
恋恋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