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浅述(校对稿合刊)

49.楞严经浅述(解惑答疑)

2020-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南无韦陀菩萨

49.楞严经浅述(解疑答惑1)

因为这几天没有给大家留提问的时间,我想下面这个时间留给大家提问,

    同学:经文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我明白了,但是其中有一些分析似懂非懂,巩固复习的时候,这些分析过程是必须要能明白,能说出来的吗?

    师父:你不一定非要说出来,但是你一定要明白。你光知道结果是不够的,比如说“我早晚会成佛的”。结果已经明白了,其实这个不叫明白了,只是叫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了,我会成佛的,知道了是吧,就像我们这个讲经法会一样,明天就结束了,这就是结果,这个过程其实最重要。像圆理、圆行、圆证,这个过程最重要。

因为只有把过程明白了,你才能用之于生活。你光知道结果,你用不上的。我知道我会成佛的,这怎么用?你在生活中怎么用?没法用。所以一定要知道过程,回去好好地按照我们说的线索一点点去细化,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点到面,用这种方法。

6.

同学:关于十番显见中第七,显见无碍。现在不能穿墙而过,经过闻思修后,见性是否可以透墙而过,乃至遍观他方国土,了无障碍。

师父:她前面说的那个问题跟阿难问的是一样的。阿难也是在佛力加持下,他达到了初禅天的境界,所以他就能看清楚初禅天的这一切,亭台楼阁、宝殿庄严、山川草木、人物花鸟,都看得一目了然。那么回到讲堂之后,他就没有初禅的境界了,当然他就跟原先一样,又恢复到凡夫的状态,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不光是你的问题,这是很多人的问题,这里面牵涉到见地、智慧跟神通的关系。你说那个是神通,不是智慧。

大家注意,因为智慧跟神通是没有关系的,见性无碍不是讲的神通广大,不是这样的。见性无碍是随根尘而来的。你看见什么、看不见什么,它是随根尘而来的。你见性了,就是菩萨了,这个根尘也是在的;你是凡夫,根尘也在。这个我讲过几次了,他们的区别,凡夫的状态,根尘相对产生识,识生其中,就纠缠在一起了。纠缠在一起就有碍,什么叫有碍?烦恼。心生烦恼,你有很多想不通,你看世间的人物,无论他是什么人物,贫富贵贱,他都有想不通的地方,都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碍。什么叫碍?碍就是烦恼。

菩萨,就是他见性了,见性之后他也是要用根尘的,只不过他这个根尘(不同于)前面那个粗根尘,菩萨那个是清净根尘,根尘是清净的,所以他的见性、真心与根尘是一体的,他原先的凡夫那个是有能所的,那么这个时候是没有能所的,是一体的。一体之后就没有障碍,没有烦恼了,所以他就不变随缘,随缘而用,见大就大,见小就小,而且没有烦恼。

  我给大家讲个佛的故事。在佛陀时代,佛跟很多弟子(在一起)。佛有随行众,经常跟佛在一起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看很多经典:“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千二百五十人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实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简称是一千二百五十个,这是经常跟佛在一起的人。他们一千多人在路上行走,正好碰到四个人抬着一个东西,也在路上走。于是他们就站在路边,等着那四个人过去。当经过佛陀的时候,佛陀一看,他不认识他们抬的是什么东西,就问:“请问你们抬的什么东西呀?”然后其中有一个人就嘲笑佛,因为那四个人知道是佛,(就说):“你还是佛呢!竟然连这个都不知道,这是猪啊。”他们四个人抬着一头猪。佛没见过猪,因为他在皇宫里长大,没见过猪,所以他不知道,他就问。“这是猪,你都不认识?”你看佛怎么回答的,“问后即知。”他说:“我问了,我就知道了。”照我们这种理解的话,“哇,他是佛,不知道猪?”其实它实际上就是讲的无碍,显见无碍。无碍指没有烦恼,因为在佛的六尘里没有猪的印象,他没见过,当然他那个根就不能呈现猪的形象,所以他不知道。他见了,问了,就知道了。无碍,他是没有烦恼,所以无碍就是讲的没有烦恼,不是讲的神通。

其实你刚才问的那个是神通。 阿难也是把这个智慧,见地跟神通混淆了。你说我们直接穿墙而去,这个是神通,不是智慧。智慧是讲的见地,开佛知见,就是开启佛的智慧、开启佛的见地,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分开,见地跟神通的区别。如果你把这个区别开了之后,你就理解显见无碍了,在大见大,在小见小。

六根要呈现六尘出来,像李同学在我眼前。付同学在我眼前,就呈现付同学,它把六尘呈现出来。如果李同学出殿去了,根就无法呈现李同学了,自然就看不到了。你说“我用神通看”,那是神通,大家注意,那是神通,跟你的见地没有关系的。还有佛在戒律上讲的,这个神通是不能用的。比如像李同学出门了,我看不到他了,你说我用天眼看,用天眼看这是犯戒的,这是不对的。你不能看,不能随便用。佛有没有神通?佛有神通,他也不能随便用,他必须是在某种因缘下才可以用,不能随便用的。

比如说你出门忘了拿钥匙,你怎么办?你说,如果我有神通的话,直接就进去了。这不行的,这是不可以的。以前我专门也问过这个问题。我认识一个师父,他很厉害。有一次我们闲谈的时候,他就说起,这个神通不能随便用。他说他有一次,出门的时候忘了拿钥匙,钥匙锁屋里了。晚上他回房间,没钥匙开不了门。他说我是可以直接进去的,但是不能进去,佛所不许,这是不许可的。就像你出去串门,人家还没开门你就进去了。你啥意思?这怎么行?这是不可以的,你把他吓一跳。因为他没带钥匙,所以他就必须要想办法。他就打电话联系朋友,他有一把钥匙在朋友那里,就让朋友把钥匙送过来。他必须等着朋友拿钥匙来打开门,这样做才行。这就是见地跟神通的关系。现在明白了吧?

7

同学:随缘不变和不变随缘,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请举例说明。

师父:“不变随缘”,一个说体一个说用。不变就是不动,如如不动,是体。我们这个体性、佛性,这个妙明真心是如如不动的,是清净的,不动不变。不动当然就不变。不变但是有用,随缘,它会随缘。这个是需要做功夫来体现,因为你不做功夫是用不了的。

我们人根尘相对就产生识,你六根一面对六尘的时候,马上就纠缠在一起了,那你怎么随缘不变呢?随缘就变了,一纠缠其实就变了。虽然这个真心不变,因为你认识不到,它就是妄心,根尘相对产生识,就纠缠在一起了,你把这个真心早就忘在九霄云外了,烦恼一下子就起来了,所以说我们得要做功夫。怎么做功夫?就是要回到根里来,回到六根之性里来,就是要返见、返闻、返观,回到心里来,开启根性,让识精现前,识精现前之后,你就能体会了。

在一般情况下,因为你不会随外境流浪了,你就可以体会随缘不变了。你虽然在说话在做事,这个心没有妄动,这就是随缘不变。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还不行,因为你毕竟没有见到真心,所以说在遇到比较大的事情的时候,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时候,心还是动,还是要妄动,所以必须要做功夫,不做功夫是做不到的。

我刚才说了,当你能够回到这个根里来,回到心里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就能够体会到“随缘不变”。所以说要想体会到,必须要做功夫。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可以体会,但是你体会的不是真正的随缘不变。比如说,像你比较熟悉的事情,你很熟悉,直接用就行了,也不会分心。就像切菜一样,如果你很熟悉的话,摸起刀来就可以直接咔、咔、咔,就可以切了,不用看,也不用分心,这个实际上就是一种世俗的随缘不变,因为你没证到嘛,只能叫世俗的随缘不变,我们对熟悉的事物都可以做到的。你不熟悉的当然就不行,不熟悉的,你这个心必须要入静,因为你不入静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或者就做错了。

这是世俗的随缘不变,就是对你熟悉的也可以做得到,但是真正的、智慧的随缘不变,那必须要明白妙明真心才行,你不明白妙明真心,这个智慧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你就没法做到,所以还是要实修实证才行。

8学:师父,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我看了好多版本的书,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发现这些不同的解释有时又互相有些矛盾。像同分妄见,这里解释:惑业所现,非业召,是众生的惑所感,而不是业所召;别业妄见的解释:惑业将业召。在这里,尤其是同分妄见的时候,我就感觉不是很好理解。

师:同分跟别业其实它是两个角度。它一个角度,就是从总体上、共同性上,同分就是共同性上,有共同的一部分这个就叫同分,同分妄见。别业就是不共,只属于他个人的,你个人才有的,这个叫别业,这是它们的区别。

为什么它们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是共同的,这个叫根本无明。我们众生都有根本无明,什么叫根本无明?就是不明自心,不明白自己的真心,这是我们共同的。什么叫众生啊?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这就叫众生,你明白了自己的心就不是众生了,这是共同的。只要你还是一名众生,你就不明白自心,也就是说你就有根本无明,这是相同的,所以叫同分。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叫同分,有共同的一分,就是根本无明。

什么是别业?实际上就是枝末无明,枝末,细的,具体一点的。不明白自心,这是共同的,不明白自心的具体表现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各个不同,这叫别业,所以是枝末。一个是根本无明,一个是枝末无明。虽然每个人各有各的表现,在细节上各有各的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不明自心,这叫同分;各自有各自的表现这就叫别业。

从这个历史上来看,(同学们提出的这个地方)它有很多解释,有些解释不见得对,但是也不见得错,我们要用它的合理性,它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我们参考它的合理性的(部分)。我刚才说的就是它们大概的不同处。如果再进一步的讲,从宏观上、总体上说,同分妄见总体上都是根本无明,都是不明自心,这是从宏观上说。你就是从共业上讲也是这样,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同属南瞻部洲,同属娑婆世界,我们同属一个中国,你看这不就是同分吗?这就是共业召感的。共业召感,当然就意味着我们有根本无明,都是不明自心,这点是相同的。

比如说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共净业召感的,共同的净业,不是净业你就去不了,所以说是共同的净业召感的。共同的净业里面也有别业,虽然都是净业但其实也有别净业。有共净业、有别净业。什么叫别净业?就是境界各个不同,你看有佛、有菩萨。它还分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还有凡圣同居土。为什么有这些区别?就是因为别净业是不同的。为什么他能到极乐世界去?共净业是相同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有共业,所以我们共同召感在地球上。在这个共业召感之中有一个别业,虽然我们都在地球上生活,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这个就是微观,是从具体上来说的。前面那个是从宏观、总体上来讲的,这个比较具体,从细的角度来讲,各个不同,各有各的差别。所以说同分,更多的是说它的共同性;别业是说它的差别性。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生命,他(它)都有二分,都有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这个都是有的。

因为都有,所以说我们共同召感在一个地球上,但是我们各有各的不同。我只是从总体上来分析下,有一些更细的东西,我就没再讲,如果再讲的话内容就更多,而且更不容易明白了。我们目前讲到这一步就可以了,其它可以以后再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