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29 | 心智模型:让你的学习之路更加高效
综合这段时间的阅读,今天想再梳理一下心智模型。
(一)什么是心智模型?
对于心智模型,可以这样理解: 人的大脑是懂偷懒的,它会把一些经常用的知识和技能打包成一个模块,遇到对应的状况,就把对应的模块调取出来使用,这样就不用每次都从头梳理解决这个状况需要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这个就像我家女儿的做面条玩具,这台做面条的玩具的出面口有三种接口,装上不同的接口,出来的面条分别是细面、宽面、卷面。想要哪一种面,就装上哪种接口,不需要分别为每一种面配一台机器。不同的接口就像不同的模块,拿来就能输出预设的方案,方便、高效。
(二)心智模型有什么用?
《认知天性》里讲的心智模型事例,很能说胆心智模型的作用。在棒球运动领域里,一个出色的击球手能在电光火石之间娴熟应对变幻多端的各种球路的来球,靠的是对各种击球模型的掌握和应用。他们已经在平时的训练中把各种球路变化的特征总结出来并构建出不同的心智模型,他们还会把这些模型与投球手的投球动作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对方一做出投球动作就预判出自己应该使用哪种击球的心智模型。这个投球手之所以做到这样子,是因为他已经在平时的训练中挑出了能够识别各种球路的投球动作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击球的心智模型联系起来.
正是因为有这些心智模型,击球员才能自如应对球场上瞬移万变的球路挑战。掌握了上述方法,一个技术员就掌握了从普通走向优秀的钥匙。
这个方法对学校里的学习也是好用的。许多人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是生来注定的,学业无成是没有读书的基因。但心智模型的发现,告诉我们,所有的优秀都是磨炼出来的,经验被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只需要把这些经验开发成心智模型,通过这些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你就可以成为高手。人与人之间在这个过程的差别,不是做得到和做不到的差别,而只是做得快一点还是做得慢一点的差别。
换言之,优秀不是先天给的,很大程度是由自己本人掌控的。
明白了这点,你就会发现,没有必要为自己还不优秀而焦虑或躺平,也没有必要为犯错而自怨自艾。关于犯错,你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了: 犯错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学习的桥梁。
(三)如何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从这本书多处提到的各种学习方法里概括起来,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应该选择清晰的目标。正如所提到的那样,你不能从你不擅长的事情中获得知识。考虑到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建立心智模型需要大量的练习,因此我们应当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并设定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有目的地努力。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他人,今天看着张三打球发展很好就去学打球,明天看着李四游泳也不错就去学游泳。尽管我们看过很多书,付出过很多努力,但最终可能仍旧一无所成!因此,专注于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在所学的领域建立学习的闭环。正如前面提到的,学习的过程包括编码、巩固、检索三个环节。新学的知识被暂时存储在大脑的临时记忆区域,这个环节称为编码。随后大脑对这些存储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大脑认为以后不会再用到的,会直接清掉记忆,例如只需短时记住一下的短信验证码,减少大脑的负担;大脑认为以后还会再用到的,会将其转移到长期记忆,但这个转移有个前提,就是大脑要能为这些即将转移而来的内容找到与原有内容相联系的地方,才能“嵌入”长期记忆区域,所以说新知的真正获得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的,这个环节称为巩固,如果这些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之处越多,巩固效果就越好。存储在长期记忆区域,如果长期不再使用,慢慢地就会消失,如果不想让其消失,那就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就要检索出来使用一次,以强化大脑对这些内容的检索回路,如果检索的方式越多样化,对大脑的检索方式多样的训练就越多种,以后能检索到这些内容就越容易。
通过编码、巩固、检索训练出来的心智模型,与旧知和旧经验相联系,又经过多样化的检索训练,那么对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就能越迅速地调用。就像那个投球手,当他新学一种特定球路的击球方式时,当然还没形成心智模型,接着他需要反复与他过去的击球经验、观察经验比对,找到联系处,然后反复地、多样地、间隔时间的训练,直至看到对方的击球动作就能在电光火石的时间里调用这种击球方式的心智模型。这需要漫长的训练,但可喜的也是通过训练人人都可达到,而且经过这个学习过程训练出来的心智模型是最适合学习者自己的心智模型。
最后一个步骤是持续升级。最后这个环节很重要,心智模型虽然能帮助我们高效解决问题,但固化的心智模型面对发展变化的现实问题也有可能让“预判”变成“误判”,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环境变化,根据各类反馈保持持续升级的功能,也就是说建立的心智模型,需要不断迭代甚至微创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发展,不被淘汰!换句话说,也就是目前很多专家倡导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