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带孩子去莫高窟?
假如说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带孩子去看看,敦煌算一个。
位于丝绸之路要冲,敦煌独有中原风情,又别具西域特色。荒凉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却沉睡着一座珍藏北凉到元朝壁画的莫高窟。
莫高窟的营造始于公元366年,是中国石窟中开凿时间最久,洞窟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杰作,集建筑、彩塑、绘画于一体,被称为“石窟中的石窟”。
在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上,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其中492个石窟里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共有四万多平方米。假如把它们全部铺在地面,将超过20座故宫太和殿的占地面积。
图片来自于敦煌研究院金良摄影这些壁画记下了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极乐净土的风光,将佛教东渡的历史娓娓道来。在三二一窟中,菩萨弯眉浅笑,盘腿而坐,表情温润慈祥,朱砂色彩如新。第四二七窟四壁上部一圈的天宫栏槛上,飞天一身接一身在蓝天和流云中急速飞行,奏乐散花。这象征着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技艺,也是莫高窟的灵魂。
更有意思的是,壁画上还刻画下人们在丝绸之路上进行商旅往来等场景。丝绸之路不仅是漫长的地理跨越,也是文明交流和突破地域局限的探索之路。不同时期,人们穿戴不同的服饰,嵌上金边的帽檐、飘逸的丝袖,闪耀而轻盈,十分逼真。
可以说,假如想探索古代最极致的艺术瑰宝,想了解丝绸之路的璀璨历史,亲临莫高窟是最直接的方式。
假如一个人,能在小时候就能深入敦煌,亲眼看看这座横亘与荒漠中的神迹,那么我想,他对何为文明和历史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然而,在时间的侵蚀下,大部分壁画的线条依然优美,人物神态生动,色彩却逐渐黯淡。不少壁画的图案变得模糊、破损,有的甚至还开始脱落。
“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损毁,怀抱琵琶的飞天和斑斓的佛国世界迟早会消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多次说过类似的话。
现在,在敦煌守护者的努力下,不少石窟得到了修复,还有部分石窟实现了数字化。而我们则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去到莫高窟,亲身感受这座神迹的魅力,了解壁画保护的不易,对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产生敬畏之心。
在我们看来,认识敦煌不只是飞到当地,一窥石窟。而是要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去认识莫高窟的周边环境,去与那些低调而坚守的莫高窟守护者交流,甚至亲自参与到壁画的创作和修复保护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里的魅力。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发布的《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突出短板弱项,有效施策应对,加大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产品弹性供给,通过增加临时设施、及时引导分流、增加人员力量、延长游览开放时间等有效手段,整合配置多方资源,努力提升游客的体验度、舒适度。”根据这一指导意见,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针对暑期参观高峰,特别推出《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小小莫高人》、《莫高学堂》等一系列研学课程,错开参观高峰、避开炎炎酷暑、拉长参观时间,让游客更加深度的体验敦煌文化!课程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莫高窟参观预约网”进行了解!
(部分内容选自:旅野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