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文学历史
纵观中国历代文学历史,在经过时代的变迁,文学流派的演变后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点的文学体系。如果对历代文学作品作出一个统计,我愿称之为天上繁星,数不胜数。然而,即便我们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此之多,将其发展、变迁进行深刻解析、叙述的却并非我们中国人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26865352476f099b.jpg)
我们可以在天津人民出版社、领读文化最新推出的这部《中国文学史讲稿》引言中看到:中国虽说是一个富有文学宝藏的古国,文学作品的数量颇不在少数,而且各体皆称完备。每代都有新文体产生,但是将历代文学的源流变迁,明白地公正地叙述出来,而能具有文学史价值一类的书,中国人自己所出的,反在日本人及西洋人之后。
老舍曾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他对于文学的诠释打破了以往的著作风格,以独特的作家视角来解读文学。而《中国文学史讲稿》的作者胡小石,则根据清焦循“一代有一代所胜”之说,主张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几大流派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8d6ca382d83493a3.jpg)
清代大儒焦里堂在中国最先所著的一部具体而微的文学史《易余籥录》中写到“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明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
认清中国文学历史的流派发展,是于文学的特质、风格、形式、盛衰流变的一种体现。本书将以《诗经》、楚辞、汉赋、汉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唐律体诗、唐五代词诸体之源流正变,重点分析历代文学的流变,并以其真知灼见带领我们窥见中国文学历史中的重要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d8e95b7af250fe06.jpg)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而文学史与文学本身的关系与其他学术史与学术本身的关系截然不同。文学的叙述既是客观的,又夹杂着主观的解释。如作品中夸张的写法“白发三千丈”“虽九死其犹未悔”。意象写法则多用于古典诗词,如诗人笔下的“景”、“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抒“情”、“志”,即为主观之“意”。而意象的完美结合让诗歌更具文学之美、时代之美。
胡小石在书中借由每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与变迁加以剖析,探索其主流与分支的形成,使这部中国文学历史讲解独具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19228264/c19d002341a069b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