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有多坏?仅以此文纪念那个不应被忘却的年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5610222/a93f543215dae6e2.jpg)
“今天我们面对着两个纪念日,一个是文革发端的三十周年,一个是文革崩溃的二十周年,这两个纪念日给我们的感受迥然不同,前一个纪念日犹如死亡,沉重、压抑、苦涩,充满着哀悼的气息,后一个纪念日如同再生,然而它并不轻松。前一个纪念日是理性的、警觉的、反省的和追究的,后一个纪念日则是情感的,但这就是一种百感交集,在这两个纪念日之间,中国人走过了一条比蜀道还要艰难百倍的心灵历程”。
这是作家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于二零零六年出版时,写在书籍开篇的话。读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都是又都不是。人性的优点,例如真挚、单纯、善良、忠诚,人性的缺陷,例如贪婪、阴险、狡诈、告密,所有的这一切在“文革”里都被放大了一百倍,这些优点和缺陷被绝对的彰显了、掀起了,被推动了、被使用了,被操纵了……
在文化大革命这铺天盖地、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被恣意的激荡,又都被无情的碾压。
在这本口述历史里,每个讲者的个人经历,生命体验都如此鲜活、真切,有着口音,含着凝视,带着体温。
他们是与你我如此相同又不同的一群人,相同在于他们是与我们一样的老实孩子、懵懂学生、青葱恋人、孝顺子女、慈爱母亲;不同在于他们是有点微小权力就放肆使用、极度阴险、疯狂作恶的红卫兵、校长、政委,……在这场十年浩劫和荒唐闹剧中,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都被深刻的改写了,永远不能再重来。
在书里,你会看到纯情懵懂又“忠心”的恋人,你会发现独立清醒但愤怒的中学语文老师,那个“封不住嘴的人”,你会看到混沌中作了“恶”的推手,当时不自知,但后来慢慢清醒的“知青”,你会看到被席卷着击中,无奈之下亲手将父亲“解决”而终身活在忏悔中的最最普通的女儿。
作者说:平民的经历即构成历史。
这是刚结束40年的历史。
这是带着体温的、鲜活的生命历程。
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撰写的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获得了20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那是一本讲述核泄漏事故史实的口述历史。我们的历史,也理应被更多因未经历而不了解、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我们不是要翻故纸堆,而是要清醒的避免悲剧重演。
本书以最大的诚意、勇气,不辞劳苦的广泛采访与细腻真切的的艰难表达,提供了客观、真实、深刻窥见文革历史全貌的可能,这个过程,呈现了真相、进行了解读、反映了本质、尝试着告慰……作者完成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龙应台曾在《野火集》中写道:“庄严的变成嘲讽,琐碎的突然伟大,真诚可能叫做懦弱,虚伪的可能叫做务实。每一个文本中简单的细节,都需要十倍的注脚。”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你阅读的,厚重的珍贵文本。
“唯有真实的记住,才能真正的忘却。”冯骥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