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脚胡须原来也是被丢弃的国粹
2022-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20200817
说起胡须,鲁迅应该很有发言权,因为胡型,他折腾了好一段时间!
青少年时期的他,留过边缘向上翘起的胡子,而且要用特别的胶油来修饰,因为上翘的胡子,鲁迅还真的曾被认作是日本人。辩解没有用,修饰胡子的胶油在中国又很难买,鲁迅就选择了剪成平的“一”字胡,如“一个隶书的一字”。
其实呢,上翘的胡型,从汉至唐都是我们的主流,在汉代的石刻画像及北魏至唐的佛教造像中可以印证!魏晋之前,人们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会刮胡子,遍观兵马俑,就能发现胡须的样式相当多:有山羊须,也有左右对称的八字须,有向上高高翘起的翘脚胡,也有下垂胡。
平时看电视剧,稍微考究一点的汉唐剧也能清晰看出来!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赢虔、公叔痤、秦孝公等,他们的胡子都是向上翘的。到唐朝时,翘脚胡更为流行,《贞观之治》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翘脚胡。
而到了元朝以后,翘胡子甚至是一些汉人眼中的正宗胡子,鲁迅《说胡须》曾说过,往上翘的胡子是汉人传统胡式,往下的胡子是蒙元带进的。
但是明清以后,翘胡子不再流行,往下的胡子反而被认为是“国粹”。
民国初年,日本商品在中国城乡闹腾得最厉害的就是仁丹,仁丹上印着一位日本男人,长着浓重的上翘的八撇鬍,中国老百姓呼之为日本仁丹鬍,这种胡型在当时发日本非常普遍,连日本明治天皇也留着两边上翘的“日本仁丹鬍”,于是,个矮和仁丹鬍成了老百姓判断日本人的标准,这两条鲁迅先生都中了,所以被认作是日本人,鲁迅欲辩无词了。
鲁迅晚年的时候又说:“当我年青时,大家以胡须上翘者为洋气,下垂者为国粹,而不知这正是蒙古式,汉唐画像,须皆上翘。”鲁迅对那些对他的胡须变化好奇的人说:“总之我从此太平无事的一直到现在,所麻烦者,必须时常剪剪而已。”这“时常剪剪的”,也是一种犀利的坚持吧。
如此看来,翘脚胡子也是我们丢了的国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