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后来的我们》低内涵电影病态,还能在中国市场生存多久?

2018-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文风Xu

无病呻吟,卖弄情怀,这是《后来的我们》第一天上映后大部分观众的评价。为何从未上映之前大部分的期待到大部分的诋毁,如此巨大的反差可以看出,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尽管你如何卖弄情怀,电影的质量高低都是不会改变的。可就算如此,《后来的我们》也已经在两天内破了3亿大关,。为此我也特意的去观看了一下,不得不说如果不是怕女朋友不高兴,我真的会睡着,因为这真的想网上的评价说的一样“助催眠”!

类似《后来的我们》低内涵电影病态,还能在中国市场生存多久?

其实从准备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已经在网上看过观众的评价了,尽管我知道很大可能这会是一部烂片,毕竟,“花钱买煽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没指望此类电影能带给我多大惊喜,所以我也是相对的降低了我的期待!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是真真正正的被“飞机上的单色镜头"吸引了,玩玩全全的吊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期待性。知道过了三分之二进度之后,电影里才表明”单色的镜头对比的单色的世界“。虽然结果跟我料想的差不多,可我还是忍不住为此类别具一格的电影分格点赞。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结尾处”见清父亲写给小晓的信了“,几句简单的陈述,足以看出父亲对小晓的离开表示遗憾,但又无能为力的样子,比较见清的选择他也管不了。

类似《后来的我们》低内涵电影病态,还能在中国市场生存多久?

至于其它部分,我就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看到这一秒镜头就忘了上一秒镜头是什么样子”。当然,也可以当做是我记性不好。其影片整体的乏味程度就像是喝了杯白开水一样,没有一丝味道(共鸣),平淡的不能再平淡了。

唯一在快结束时“见清给小晓寄信”那段“《我们》的无声伴奏”是最能让人情感爆发的一个片段,可是却由于后期处理的平庸,让我不得不自主的在脑海里扩大伴奏的音量,才真真正正的把自己蓄藏已久压抑的情感流露出来“,可见唯一煽情的地方可得完全的靠自己催化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此我也就不过多吐槽了,一位整部电影几乎都是槽点。

类似《后来的我们》低内涵电影病态,还能在中国市场生存多久?

可见《后来的我们》唯一主打的情怀噱头也未能合理的展现到观众眼前,至于”内涵“,我甚至一丝气味都没有闻到。我是真的好奇为什么此类电影能在中国流传乃至生存下来,难道只是因为国名都喜欢玩”煽情“吗?或者说国内观众已经形成了一种盲目跟风,不要求内涵质量价值的病态?到此,我只能说如今的电影市场已经逐渐偏离的”电影“真正的意义,完全是为了圈钱而圈钱,如此下去,那么以后国产电影的定义将会严重缺少,那么就只能花钱去看国外电影了,毕竟,每个人的钱都来之不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