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示父母推不动孩子自主学习的原因
开学第一天,如往常一样收作业检查作业。果然如我所料,总有一部分同学不完成作业,而作业完成的质量比较高的也是班上的佼佼者。我心中也是疑虑重重,为何孩子无法做到主动学习呢?为何他们提不起精神去主动尝试新鲜事物呢?难道这些问题都与孩子的学习态度相关吗?有疑问就找答案,我发现问题在于内驱力上。
内驱力缺失是父母推不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真正原因
2017年,哈佛大学提出了“20个快乐学习法则”。其中第六条法则是:做你想做额事情。
这里揭示了一个道理:做自己想做的,才能唤醒做事的“内驱力”。也就说,让孩子发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孩子热爱的事情往往是孩子的能力所在。做这些事情上孩子们才能取得价值感,学习的价值感让孩子从“厌学”到“爱学”的质变,这才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
再仔细观察下周围孩子的家庭教养模式,就会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当这家父母非常主动地“管理”着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每天都为孩子做好一个长长的“必做事情”清单,孩子就会觉得生活被妈妈塞满了沉重的东西,失去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兴趣,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被动,感觉自己回到了婴儿时代,反正什么事都有父母的安排和指示,自己是一个没有自我价值感的人。因此,在亲子大战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对着父母大吼:“你们别管我了,好不好?!”这句话反映出孩子真实的心理状态,他们觉得自己总是处于弱势,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摆脱父母,但心里对父母的唠叨和管束早已经烦透了。而父母呢,又觉得自己是弱势,因为实在无法看懂和掌控住孩子的思维和行动,除了叮咛各项细节和安排,其他也不知道再说什么好了。这样的负面情绪和无力感,对孩子的心灵和性格养成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没有任何价值感又怎么会有学习的内驱力呢?
认识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那什么是“内驱力”呢?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PawI Ausubel)最早提出了内驱力理论,并定义了三种内驱力类型。
第一种是认知内驱力,也就是源于兴趣的内驱力。孩子天生容易被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想要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如果在儿童阶段,这种由兴趣引起的认知学习是正向反馈的,也就是孩子学到的东西让他感到特别有趣,那么他想继续学习的内驱力就会不断提高,并且会不断驱动自己持续深入学习。反之,如果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常常被父母打回票,或者父母逼孩子学习的东西都引不起孩子的兴趣,那么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慢慢沉睡过去,对周遭事物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趣感。如果孩子在早年就失去了认知内驱力,那么他学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甚至还会厌学。
第二种是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的是,前者完全来自内心和自我的兴趣,而后者则来自外界环境的正面反馈,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认可。比如,父母对一个获得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还会成为孩子自我提高的阻力。虽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外部的,但它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内心感受,所以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部驱动力量。
第三种是附属内驱力,也就是一种依附于某些条件的驱动力。比如,当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制定了一些学习或行为目标后,告诉孩子只要他达到这些目标,就能得到表扬甚至物质奖励。于是,孩子的内心生长出一种求认同、求奖励的心理,为了得到这些认同和奖励,孩子才去完成目标。虽然这也是一种做事的内驱力,但是这种内驱力的出发点是要获得物质的奖励,一旦外部奖励条件消失了,孩子的动力也会随之消失,所以这是一种最为被动的驱动力,因此被称为附属内驱力。
那么,哪一种内驱力更有效呢?我们应该聚焦在哪一种内驱力上呢?
我曾经跟一些妈妈们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把一件事做成功了,是受到兴趣内驱力的驱动,还是受别人认同的驱动,还是受奖牌或奖金的驱动呢?比如,刘欢小时候是因为喜欢唱歌才开始练唱歌的?还是因为发现自己唱得还可以,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和认同,才喜欢上唱歌的的?你孩子是因为小时候总是考高分一路得到夸奖才对学习感兴趣还是从小就喜欢学习而对学习感兴趣呢?
这个听起来好像绕口令一样复杂,似乎很难分辨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很难把这三种内驱力区分得太清楚。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三个层次的驱动力需要混合才能起作用的。而且,随着学习和成长阶段的不同,它们三者之间还会发生动态的变化。
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以下三个问题:
1. 学习的热情指数有多高?
2. 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助力学习的各项能力具备了多少?
给我们作为家长的一些启示:
1.要在孩子的学习热情上下功夫。要让孩子独自探索学习。最怕的就是孩子一边写作业家长一边盯梢然后告诉他这题错了那题错了。让孩子独立完成独立检查作业。
2.帮助孩子发现自我优势,在外界的不断肯定下自己去努力提高。每个优秀的学生身上都具备良好的习惯、能力和品格。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养成好习惯增强能力是一个值得自己长期去拼的“软实力”。
3. 保持内驱力是一场持久战。保持“内驱力”的关键要素——抗挫力,我们可以多让孩子看看名人传记了解牛人在遇到坎坷的时候付出的自我奉献和自我约束有多大。也可以让孩子多跟身边的牛人交流。
打破孩子“三分钟热度”魔咒是兴趣与能力叠加。让孩子从兴趣力培养出能力和专长。单纯的兴趣并不能构成孩子持久的内驱力,兴趣是短暂易变的。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忠厚,还要创造机会,让能力不断叠加到兴趣之上,让兴趣的种子结出能力的硬核,这样才能形成孩子的兴趣内驱力。然而,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在先,少批评、不强迫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多花点力气、多一点耐心陪孩子找兴趣、坚持兴趣的路上。如果一味逼迫你以为的好特长班可能会适得其反。当兴趣上升为能力后,还要为能力找到一个使命感。孩子必须把兴趣变成热爱,用能力追逐目标,再把目标提升为长久的使命,简单地说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命感所带来的内心驱动力比任何一种内驱力更强大、更持久。
愿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你们的肯定是我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