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巨婴国》下架了,聊一聊心理学网红
听说最近《巨婴国》下架了,何种原因暂不清楚,可能是领导们觉得书中的言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影响吧。
武志红老师的观点向来辛辣犀利,不拨几层皮下来不完事,前些日子“父母皆祸害”的论战刚刚偃旗息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吵一吵是很正常的。最怕的是不吵,不明白的继续不明白,明白的揣着明白装糊涂。
关于“父母皆祸害”这一论点的争论,缘起心理学网红李雪的一段微博:“有的父母总是逮个鸡毛蒜皮的事情反复攻击羞辱孩子,闹得好像天大的事儿一样,因为这样逼疯孩子,会感受到放松舒爽,跟吸毒成瘾差不多。当孩子被洗脑附体一样开始实施自残自杀行为时,是妈妈达到巅峰快感的时刻,看着孩子掌掴自己、刀割自己、会控制不住嘴角上扬,会心一笑。”
文字犀利泼辣,“嘴角上扬,会心一笑”尤为传情,邪恶的妈妈形象立入脑海。
徐凯文对李雪的微博评论道“不懂装懂最误人,而后李雪对此给予了超强反击。(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 临床心理学博士 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李雪这里所说的另一类人自然就是指的徐凯文这些有高校背景的学术权威教授。
而后,李雪前男友,著名心理学网红武志红老师也进来掺和了下,立场鲜明的站在了他前女友这边。随后徐凯文发文《父母真的”皆祸害“吗?》,李雪则撰文《虐孩子时,父母绝对不会开心吗?》双方你来我往,连发几篇文章。
其实这样的论战发生是早晚的事,就算不是李雪,也会有孙雪、赵雪、刘雪。。。,问题的根本在于心理学网红派与心理学学院派的矛盾。
李雪把自己同武志红、曾奇峰等归为了一类人,而名气一般的学院派心理学专家归为了另一类人。
“专家有学术权威,网红有粉丝群众”。心理学专家是自上而下赋权,由政府高校机构给予职称和学术权威而心理学网红是自下而上赋权,依托的是广大粉丝的追捧喜欢。
网红们可能觉得自己能说会写,这么有名气,觉得有的所谓专家不过是徒有其名,简单的而没什么真本事;而科班出身受过系统心理学教育的专家教授们则也看不上网红们,觉得这些人没什么真才实学,只会吆喝赚名气。
如今,我们身处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以其迅捷便利的特性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成名变得不再像以往那么困难,只要你足够有才,那就会吸引到一票粉丝。现如今,网红经济可谓是如火如荼。那么什么是网红呢?
“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下面就来谈一谈“一个优秀网红的自我修养”。
1.网红资质
这是成为网红的先决条件,不管是长的美,还是有才华,无论成为哪一行的网红,都要具备哪一行的网红资质。
2.网红性格
低调谦虚的人是不适合做网红的,网红必须足够自恋且高调,个性张扬。如此,才能把自己的优点展现的一览无余。
3.网红言论
身为一个网红,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看看毒舌金星,美国总统特朗普。话说的太靠谱了,没啥噱头,言论越是极端辛辣越能惹人眼球。太中庸的话等同于废话,还用听你说吗?
当互联网+上心理学,更多传统的面对面咨询搬到线上,心理学相关文章知识借由朋友圈微博快速传播,极大的促进了心理学的蓬勃发展,造就了很多有名气的心理学网红,在机遇到来的同时,却又无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需要面对的问题。
心理学网红毕竟不同于娱乐类网红,不是简单的娱乐大众,笑笑就好。心理学网红吸引的粉丝基本都是有过情感创伤心理困扰的朋友,如果话语过分偏执极端那就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而在伤口被揭开后又缺乏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必然要涉及相应的伦理,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心理学识,夺人眼球,在说话的时候就得要斟酌斟酌。
人是需要被“看见”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所理解共情。一个商人成功的要素在于能看到商机,而一个媒体人、作家或是电影导演的成功在于能够洞悉大众的内心,言他们所想,抒他们所感,能够迎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欲求,那自然就成功了。
一旦有人能看见我们曾受过的伤痛,设身处地的站在我们的立场上说话,那些受伤的灵魂自然感激涕零,原来这世上有这么懂我的人。这也是《为何**会伤人》系列如此流行的原因。可是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呢,怎么解决?话说的太狠,会不会更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何时揭开来访者的伤口,以何种方式,何种进度揭开都是需要注意的。就像古代中了箭的士兵,如果箭射入的过深,位置比较关键,是不能够立马用力拔出来的,否则往往会因强烈的疼痛和血流不止而死亡。
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直到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才宣告诞生,从哲学妈妈的怀抱中独立出来。
在临床咨询工作中主要应用的心理学学科是人格心理学,而精神分析又是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应用较多的心理学技术,尤其是在中国。但是精神分析严格说起来仍称不上科学,尽管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时一直想冠以科学的名号,但精神分析不具备科学的可证伪原则,所以精神分析更像是一门新的宗教,而弗老爷子更像是个宗教教主。
精神分析从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到现在,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埃里克森、弗洛姆、霍尼的社会文化学派,温尼科特、克莱因等的客体关系学派,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派,法国拉康派精神分析等。可谓是精彩纷呈,眼花缭乱,由于每个心理学家因自己独特的生理气质和生活经验导致大家关注和钻研的方向和见解也彼此迥异,但却各自有其价值。
近来武志红老师写了一篇争议极大的微博《谈谈李雪》,因当时没时间看,本想过会时间看看,不曾想武老师将其删了。
可能也是怕有一些不好影响,毕竟此篇微博暴露的个人信息量太大,里面的“高僧”“精神分裂神人”等角色充斥着浓厚的神秘主义,想必我等受科学实证主义浸染的大众是难以接受的。
引用武志红老师微博里自己说的一句话:“在潜意识探索上,我已深入到不可思议之境,一万小时定律,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此,小编不敢妄加评论,毕竟自己没达到一万小时定律,修行还不够。
但我保持怀疑,因为这同我的生活经验严重背离。当然也无法去轻易的否定,时至今日科学能解决的问题也毕竟还是有限。
上帝存在吗?我没见过;上帝不存在吗?我也不能因为我没有见过就说上帝不存在,兴许诸如武老师之类人见过呢?
不过从这篇微博可以确定的是,武老师的确不是单一的为了博人眼球,而是他确实是本着对自我真诚的态度来写作。只不过武老师谈及写作时说:“但在写作与思考时,我就完全是以我自己为中心了,我希望自己这时有无比流畅的自由联想,我极度享受这种写作过程。除了法律和必须遵守的伦理外,别想让我在写作上再做什么牺牲。”
本人觉得写作时自由流畅的联想是好的,但联想出来的内容是否较为靠谱就是另一回事了。兴许武老师对自己联想出来的事物也无相当的确信,只是陶醉于自己的创作罢了。
武老师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太像心理咨询师了,也不是心理学专家,而是一位遵从内心的自由主义作家,一位名人。
我们这个时代,还是很好的,思想相对解放,百家比较争鸣,相比旧时代的思想专制要好的多,在此借用胡适老先生的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何种权威都不迷信,多点怀疑精神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