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墨分五色,风雅至极,让雍正皇帝爱不释手

2017-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景德壹瓷

墨彩瓷之雅,尽见水墨画之风骨,

其集诗、书、画、印结合于一身,

犹如纸绢绘画,墨色与白釉产生的色彩对比,有着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

令人不由得思虑远迁,风雅至此,墨彩究竟兴于何时,源起何处。

1、什么是墨彩,它源起何处

墨彩为陶瓷釉上彩品种之一,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

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绘画上水墨彩,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

彩料亦深亦浅,可浓可淡,但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

仅起到点缀的作用,在瓷器上绘好后,再经 800℃左右的低温彩炉烘烧而成。

墨彩瓷源始于康熙时期,盛行于雍正、乾隆及光绪时期,并在雍正年间达到鼎盛期。

清 雍正 瓷胎珐琅赫墨彩山水碗

2、墨彩兴起并达到鼎盛的原因

⑴出现了更好的载体

白瓷的出现,不仅仅是瓷器品类的增加。

有了白瓷的衬托,丰富的釉上彩技艺,才能得以展现。

类银类雪的白胎给陶瓷美化、陶瓷彩绘奠定了基础。

釉上、釉下彩瓷的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白瓷的推动。

清代釉上彩瓷绘大量使用景德镇烧造的精细白瓷。

这种白瓷具有胎体轻薄、胎质细密、

白度和透明度极高的特点,仰光可见半脱胎状。

在这种高质量白瓷胎体上

点、染、皴、擦等技法才能得以发挥的更加细腻精致。

清乾隆 墨彩加珐琅彩「湘西寺观澜轩」摇铃尊

⑵文化因素

墨彩虽始于康熙中后期,

却盛行于雍正、乾隆,但其酝酿历史由来已久。

明代,文人书画大为流行,其中以山水画为最,

并且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地步,墨彩就是这种推崇书画思想在陶瓷上的体现。

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外,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

中国画作为一种依附于纸绢表现的艺术,只限于审美享受,将绘画艺术转移到陶瓷上,

将陶瓷实用性融入中国画的审美艺术表现是国画得以移植的根本。

同时陶瓷的特性可以达到经久不变的画面表现,保存条件也不像纸绢一样难于存放。

因此在扩大中国画流通领域的同时也推动了陶瓷多样化的发展。

陶瓷在装饰效果上与中国画紧密联系,

力求达到国画般的艺术表现力,墨彩就是将纸绢水墨画发展到陶瓷上的最好体现。

清乾隆 唐英墨彩云龙纹笔筒

⑶帝王的审美引导

雍正不仅与其他帝王一样喜爱红、黄等富有皇家气势的颜色,同时却对黑色的喜好超乎寻常。

因此雍正时期在景德镇制造的黑地瓷器为数众多,他先后传旨制作了黑地画珐琅白梅花鼻烟壶、

铜胎黑地珐琅春盛、黑地白梅花四寸磁碟、黑地彩漆盒、黑地五彩流云珐琅春盛。

在雍正帝喜黑的推动下,墨彩大量绘制,工艺技法相较于康熙朝更为精湛,

器型种类也更多样化,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雍正即位时已经 45 岁,

年岁与阅历使他多了分含蓄内敛,提倡宋人淡雅含蓄的生活风尚,

追求“涵养一心之冲虚灵妙,使无所累,与天地太和元气浑然”的思想境界,于是造就了墨彩的清淡雅致之风。

清雍正 仿木纹釉墨彩高士策杖图笔筒

他甚爱瓷器,御窑厂生产的瓷器器形、纹样、种类都得由其亲自审定后才能烧造,

加之当时督陶官的尽职尽责与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雍正时期的墨彩在质量和数量上远高于康熙时期。

他褒雅贬俗,着重要求器物“文雅”、“秀气”、“素静”、“精细”,同时,雍正本人又十分提倡水墨和青绿山水,

瓷器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国画韵味的佳品,在珐琅彩中也烧制以墨彩为主色调的珐琅墨彩。

墨彩的艺术风格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趣,又与雍正本人对工艺品文雅、素净、脱俗的审美标准相符合,这些都是墨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雍正时期的墨彩不仅数量居多,而且质量甚高。这都离不开雍正审美喜好的推动,

使墨彩完成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其自身的鼎盛时期。

清雍正 青花墨彩海水龙纹梅瓶

在墨彩的瓷绘艺术中,黑色不单单是一种色彩,

其“墨分五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阴阳明暗、虚实远近通过由浅到深的渐变效果形成不同色阶,

画面浓淡相宜,洁白瓷器在墨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纯净素雅。

并带动陶瓷釉上彩,一改富丽华贵、色彩艳丽的风貌,转而以文人画风表现。

将国画韵味以及诗、书、画、印融合于瓷器彩绘,无不透露着墨彩所代表的“雅”的倾向。

清雍正 赭墨彩山水图酒杯 (一对)

了解更多景德镇和陶瓷的资讯尽在景德壹瓷

文 / 景德壹瓷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