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 我的考研之路
2015年的夏天,我即将大四,开始着手准备考翻译专业的研究生。2016年9月,我如愿走进了人大校园。当时并未想过要写经验贴,但最近几天恰逢考研,而自己又在做复盘,于是觉得把当初。的经历写一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关于要不要考研这件事,我几乎没有经过犹豫。因为先前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太过有限,我想要不一样的体验,想要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我想去北京。于是,在日语老师的建议下,我很快就确定了报考人大,并首先开始着手准备日语。暑假跟着老师学习完两本中级日语之后,我选择了回家休息,等到八月底开学返校后,再正式开始备考。
能做到四个月心无旁骛地努力,细想起来,我总结出了以下三条经验。
一是目标坚定。从开始确定考研院校后我便没有再犹豫,一心只想着做最充分的准备。所以,周围备考的同学并没有给我造成压力,我的学习效率因为纯粹和专注反而得到了提高。
二是在复习考研内容的同时,我并没有放弃校内的学习。因为我自认为学校的专业课和考研内容并不冲突,都是本专业的必修课,都属于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所以那段时间,我仍然按时上课,按时提交翻译作业,并积极争取得到老师的点评。事实证明,多学一点,终归没有什么坏处。考“翻译理论与基础”时,果然遇到了老师课上刚讲过的“旅游类文本”的翻译,虽然不是原文,但换汤不换药,所以自己译起来特别顺手。当时这门考试的题量特别大,几乎是考场的铃声响起时我才搁笔,但考出来的分数却是四门课里面最高的(137分/满分150分)。这让我十分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三是我根据考研大纲要求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备考计划,并且一一落实。当时网上几乎找不到人大翻译专业的考研真题,只能搜到个别不全面的回忆版本。我仔细研读了仅有的几份真题回忆贴,梳理出了考试的题型、范围和重要的参考书目,确定了自己每门课复习后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目标明确之后,我便开始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比如每天几点起床早读、几点睡觉,每个月重点复习哪个科目,每天复习多少内容,此外每天还要看多少页英语名著,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等等。备考的四个月里,旁边的人看着我每天形单影只,往返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但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看着自己的计划每天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的心中一点也不孤单,反而满是踏实和笃定。
研究生考试结束的当天下午,走出考场,我首先给我妈打了个电话。电话里我语气特别平静,但挂了电话,心里却有点小开心,开始盘算今年的院线会不会提高,自己能超出国家线几分。
终于到了放榜的那天。虽然预估自己应该可以达线,但结果还是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后来才知道,我的初试成绩排名第一。全家人都喜出望外,替我开心。二零一六年在一种开心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年后到毕业前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也没能闲着。陆续完成了研究生复试、专八考试、学校实习、论文撰写和答辩,还兼职做了雅思和初中英语课外辅导老师,中间还抽空去了一趟大同和天津,算是一次短途毕业旅行。
行李被打包寄回家的那天,我意识到,我真的要毕业了。充满分别的毕业季,可能因为我对研究生生活的憧憬,并没有显得那么伤感。而且想到有几位好友,未来也要一起去北京读研,仍然可以继续作伴,心里便多了一点庆幸。
后来我才意识到,对一座城市没有太多留恋,可能是因为你心底里并没有钟情于它,而它也无法承载你的梦想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