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媳妇的矛盾,是新旧思想的对抗
周末,我坐车回老家看孩子。
坐在公交车前面的四五个阿姨听她们对话我知道她们是在城里给儿子看孩子的婆婆们。她们素未相识,只是坐车上看着差不多年纪又同是老乡所以就毫不生疏的热络起来。
她们聊天的内容除了孙子孙女,更多的是对儿媳妇的不满意。
A阿姨说:“俺家那媳妇是家常菜不吃,光(只)吃外面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潜台词是:就知道花钱,在外边吃能有多好,挣分钱容易吗?
B阿姨说:“俺家那个是嫌厨房里脏,脏她咋不去收拾”,潜台词是:不做饭不收拾还在那挑毛病,好吃懒做。
C阿姨说:“切个菜也不会,切的土豆丝和个棍似滴”,潜台词是:啥也不会,咋这么笨。
“跟着好人学好,跟着坏人学坏,前几天俺小区一个媳妇把她公公买的烟碾碎了扔外边了,还有这样滴来(怎么这样?)。”潜台词:老头不就在屋抽个烟嘛,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
D阿姨说:“孩子一生病,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光(只)吃水果和青菜。我不听她的,她去上班,我就给孩子下的鸡蛋肉丝面,那么一大碗一点也不剩。”这阿姨很是自豪。
……
她们对儿媳妇的不满和吐槽持续了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也听了一路。听来听去总结一下无非就是:她和她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不一样了。
她们都是从农村来的,这大半辈子都在农村生活,她们的日常活动内容就是种地,而且因为出生年代的原因,她们当中90%没有受过教育/读书,好一点的上过夜校或是读过两三年学。
在那个年代,因为家中兄弟姐妹多粮食少,所以她们甘心接受退学的要求去生产队挣工分,然后分粮食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合适的年龄找个婆家生儿育女,这就是她们这一代绝大多数农村女人的前半生。
二三十年前,在养孩子方面,她们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培训,所有的育儿经验都来自上一代人的口口相传,她们用过这种方法养育孩子不也都健康长大了吗,怎么到现在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
生活中,她们过过苦日子尝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所以坚持不浪费。在外边吃饭是浪费钱,饭菜不新鲜了倒掉是浪费粮食,衣服还好好的就不穿了是浪费布料……
媳妇们呢?80/90后,从小到大这二三十年的主要内容就是上学了,因为赶上好的时代和政策,我们大多数大学毕业,最低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初中文化水平。从小的生活就在温饱线以上,我们除了吃饱还希望吃好,这也是时代的进步的象征。
在育儿上,我们采用新的育儿方式去养育孩子想给孩子最好的,我们不想只是把他们养大,我们还想给他们好的培养,这也是时代推动的。我们给孩子报班的时候,说我们是瞎花钱,我们坚持不准给孩子吃膨化食品和方便面的时候,说我们不能苦了孩子让他们想吃啥就吃啥。我们不准在屋里抽烟的时候,说我们是事多,农村不都这样吗?也没见哪空气不好了。
综上所述,这算不算婆媳矛盾?虽然出身一样,可是我们的成长环境却大相径庭,也就造就了我们不一样的生活和养育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作为一个儿媳妇,我经历着并且也听到了一些或这样或那样的婆媳关系。可以这样描述现在的婆媳关系:矛盾一直有,即使没有明争也会有暗斗。
看看前面那几个阿姨就知道了,她们可能和媳妇面对面的时候都是和和气气的,很少会有吵闹的时候,但是心里的火一旦有机会发泄,那是毫不留情的。管她什么家丑不可外扬的,先痛快了再说。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长了,这些个言语总会飘到媳妇的耳朵里。是气氛、是找茬,还是不动生色全当什么都不知道?
婆婆媳妇都不容易,得饶人处且饶人,毕竟都是一家人。婆婆没有当面指责那也就是留面了,全当小孩子撒娇了,但是,如果当面让你难堪,并且有点过分的话,那就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让自己在家里的退路越来越窄。我和婆婆的相处原则是:我敬您,但我不怕您。
平时的生活中,儿媳妇就嘴甜着点,多叫一声妈,她一高兴看你哪都顺眼;和老公吵架了,假装去婆婆那告状,语气一定要撒娇,婆婆准向着你;不会切菜,就虚心向婆婆请教,她教完了再给她一顿猛夸,可能以后你就不用去切菜了……从生活的细节去琢磨,没有什么是攻克不了的。
以上,只是聊农村来的婆婆和媳妇。如果是农村婆婆和城里媳妇,请媳妇们一定不要嫌弃婆婆暂时的邋遢和生活习惯,她们不是故意的,只是一直以来没有人给她们更好的示范。
如果你还未结婚,结婚前一定要多去婆婆家看看,不只是看未来的公公婆婆是不是好相处,还要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生活模式,因为这些很可能就是你们以后未来小家的生活模式。
最后套用马伊利一句话: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