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禁忌之爱
《暮光之城》
很久不看电视,前段时间打开电视机,随意翻找点进去看了下《暮光之城》。
结果,一下子陷进去,周末两天都在迷暮光之城,把四部全看完了。
后知后觉发现这部神剧,想想它刚上映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如果当时知道克里斯汀和帕丁森真的在一起过,该有多开心~
这部剧几乎完美长在我的审美点上,首先是男女主的长相我都很喜欢。两人当时都是青春盛颜,克里斯汀混合了少女的清纯和少年的英气,又有种文艺的丧丧的气质,非常独特;帕丁森则完美契合吸血鬼的角色,英俊、绅士、克制、危险……
故事情节虽然有点脑残,但是吸血鬼和人类的禁忌之恋,在克制和炽烈渴望之间反复徘徊,让人欲罢不能,刚好契合了我这种禁欲系爱好者的癖好,非常上头。
更何况,还有小K和帕丁森现实中的嗑点。虽然他们早已be了,但是在那样青葱美好的年岁里彼此拥有过,依然很美好很动人。
听说分开以后,小K一路弯下去了,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日常画风越来越帅酷;而在暮光之城里冷峻克制的帕丁森,日常风格却非常温暖可爱,仿佛一只金毛大狗狗。他们都越来越倾向于做自己,而且,同样地对自己的演艺事业有执着的追求,而且肉眼可见越来越好。
写了这么多,不禁想如果大学时代的我看了这部片,20岁的年纪又会写下怎样的评语呢?
《暮光之城》电影看完后余温持续了很久。先是各种找小K和帕丁森的物料看,快速粉完两位主演,又开始看英文原版的小说。结果,小说看到第二部,我的喜好已经偏了,越来越喜欢Jacob。
内心在呐喊:Jacob是多么热情单纯温暖忠诚啊。要什么致命诱惑危险关系呢,Bella,快醒醒,赶紧跟Jacob在一起,永远在一起……就这样幸福平淡地过一生吧~
连带着都喜欢Jacob的扮演者了。本来看电影的时候对他还没有特别的感觉,主要是电影里Pattinson太帅了,Jacob戏份很弱,无法媲美他的光芒。
小说的描写相较电影确实更细腻,这是文字独有的优点。在小说里,Jacob的形象明显更丰满立体一些。确实是让人很想依靠的对象,太阳一般温暖的大男孩。
《发现女巫》
吸血鬼片有个最大的bug,是它没办法像《生活大爆炸》或《老友记》那样拍超多季,横跨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年的时间纵轴。
因为角色设定,吸血鬼不会老的。比如暮光之城里爱德华是永远的17岁,可是第一季青涩的男孩,第三部肉眼可见的已经变成强壮成熟的男人了,这种蜕变是无法掩饰的。
《发现女巫》里,马修设定本身是精壮的中年男性,年龄的进程比较好掩饰一些。但是他的后代吸血鬼,比如马库斯和杰克,都是青年男子或是大男孩的设定,同样无法持续。
同时,与我国五花八门的修仙或神话系列的片子类似,吸血鬼神话一样定义模糊,形象可以根据需要被无限篡改。
在《惊情四百年》里,吸血鬼是会变形的,年轻的容貌需要靠吸血和故土的能量供养才能短暂恢复,大部分时间是丑陋衰老的模样。
《暮光之城》里,吸血鬼却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永生且具有神奇的疗伤速度,几乎任何人力所致的创伤都不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外表完美无瑕,周身自带迷人芬芳,力大无穷,速度惊人,不惧日光,在阳光下皮肤会像钻石一般闪耀。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控制自己不吸人血,以动物血代餐,但不碰人类食物,爱德华说实在要装样子也可以吃人类食物,但是会像人类吃土那样味同嚼蜡。
《发现女巫》里,吸血鬼则是一个强大又脆弱的群体。他们有体力和速度的优势,在不被伤害的情况下可以永生。但,人类是可以伤害甚至杀死他们的,马修就有浑身累累的伤痕。他们中的大多数可以控制自己对人血的欲望,可以吃人类食物,比如坚果、浆果,半熟或生的肉,还酷爱喝酒。
以上三部片子比较一致的是,几乎每一部吸血鬼影视剧,都会让吸血鬼和人类陷入一场有致命吸引力的爱恋,并且,几乎都会产生后代。
就,欧美对禁忌之恋,对跨物种结合还真是有执念。
几部片的缺点也很明显,《暮光之城》如果抛开小K和罗帕的神颜,内核确实不过是个恋爱脑的故事;《惊情四百年》剧情比较猎奇,有许多逻辑不合理之处;《发现女巫》纯英国片,英伦范儿就真的很有装X的嫌疑,疯狂炫耀大英历史的复杂,贵族范儿,文艺气质……虽然如此,还是很好看的,因为选角都太好太好了。
吸血鬼系列看了这么多了,《发现女巫》看完后,考虑等有空的时候要不要看一下《吸血鬼日记》。
其实中华文化有意思的神话故事那么多,假如也能深挖,编出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拍出来多好啊。
关于歧视
这些经典欧美片里的种族区分还是很明显的。
虽然出于政治正确,几乎每部片里都会有黑人或同性恋出现,但只要认真辨别,就会发现他们依然有强大的种族区分的惯性。
最光明也最复杂的主角,几乎无一例外是白人,而且大多数都是金发,蓝色或绿色的眼睛;黑人往往是配角,善良但不重要的角色居多;黑发黑眼睛的中东人往往是比较另类阴沉的角色;红头发的角色往往具有神秘不可控的力量;亚裔则基本是无足轻重甚至是滑稽的可怜虫角色(尤其是亚裔男性)。
人类社会的偏见从来不曾消失。而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的文化,在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渗透中,往往让人不知不觉就认同了它不曾明说的暗示。
想想非洲和中东占据世界那么大的面积,拥有数量庞大的人口,也曾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读过一本来自非洲的著作,他们在写些什么?拍些什么片子呢?信息茧房隔绝了弱势文化,他们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是一群没有思想的动物群体。
不知道我们的文化对外又是怎样的形象。
这样一想会觉得,真的不存在天下大同岁月静好,世界从来就是弱肉强食的。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