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沈清传》的影响
一、佛教在韩国的传入
佛教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历经三国时代和统一新罗时代,到了高丽时代成为国教,是韩国人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 儒教传入朝鲜半岛也是正在三国时期,并且在朝鲜王朝时期替代佛教成为国教。 作品产生于李朝,朝鲜王朝统治者虽因其政治上的需要采取“斥佛崇儒”的政策,但佛教思想在民间和社会上,依然盛行。
二、《沈清传》的故事来源
韩国金泰俊教授探索《沈清传》的来源,主要来自韩国、印度和日本的说话小说。
韩国:居陀知说话、贫女养母说话
印度:专童子·妙法童子说话
日本:小夜姬说话 其他(人身供牺说话、龙宫说话、转生说话)
韩国:孝女知恩说话
载于《三国史记》②卷四十八的《连权女》(即《孝女知恩》),说的是新罗末期五十一代王真圣女王时,芬皇村有一人名连权,家境甚贫,其妻双目失明。连权因病早年离开了人世,独生女知恩靠乞食和给人做工赡养双目失明的母亲。后来知恩在某富家当了仆人,她怕母亲担心,一直瞒着母亲。当母亲知道知恩给人家当仆人时,和女儿抱头痛哭。名叫孝宗郎的花郎③正在南山鲍石亭游玩,听到他的朋友们诉说此事,不禁产生了同情之心,赠与粟一百石和衣物。国王得知后也赐给五百石粮食和一幢房子。一天晚上强盗闯进了知恩的家里,知恩向强盗们说:“你们拿走粮食可以,可别惊醒了我熟睡了的妈妈。”第二天,国王派了护兵来守卫她的家,后来这个村被命名为“孝养坊”。
将《沈清传》和《孝女知恩》对比,可以发现沈清乞食奉养盲父,和知恩乞讨赡养盲母的情节相似。
印度:专童子说话
印度的《专童子》传说,其情节是昔日天竺香喜国有一名叫专童子的美少年,老父眼盲多病,专童子在贫困中尽心奉养盲父。一年在大闹饥荒时,专童子听说慈善长者法妙家里有四万八千石救济米,于是陪着父亲去请求救济。这时他许下宏愿,假如盲父的眼睛能够复明,日后享受荣华富贵时,要像法妙长者一样,大发慈悲供养全部僧人,由于过分激动他便晕死过去了。阎王被专童子的孝心感动,让他复生,父亲见儿子复生无限欣喜,抱着儿子痛哭。专童子在复生时反复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他父亲听见这声音便睁开了眼睛。
朝鲜的《沈清传》和印度的《专童子》传说在尽自奉养盲父、为盲父献身、盲父双眼复明等情节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日本:小夜姬说话
“昔日大和国松浦谷壶坂有一个名叫松浦的长者,心地善良,向观世音许愿后,生下女儿小夜姬。小夜姬4岁时长者去世,家境渐衰,小夜姬16岁时为追悼亡父,决定卖身。此时陆奥国有一蛇妖从池中出来危害居民,居民为防蛇妖危害,每年献美女祭之。那年轮到里长献美女,里长舍不得自己的女儿,想买一美女代替,小夜姬听说此事,找到里长卖身获沙金五十两。小夜姬回到家里,将卖身之事告诉了母亲,离别时小夜姬的母亲把眼睛都哭瞎了。小夜姬忍痛离别了悲痛欲绝的母亲,走向蛇妖所在的池子,在行祭礼时祭主献祭词后,天摇地撼,出现了一条百尺长的大蛇。小夜姬向大蛇诉说了自己可怜的身世,背诵了佛经。那大蛇忽然化作一个姑娘说道:“我本是伊势现浦的女子,因受继母的虐待成了活祭品,我真为你的孝道所感动。”说罢给了小夜姬一颗龙宫中最好的如意珠,叫小夜姬带回去。小夜姬拿着如意珠回家,将它放在母亲的眼睛上,母亲的眼睛便睁开了。后来小夜姬和大和国国司结了婚,得到了长生不死的妙法。
从传播学的角度,金泰俊教授指出印度文化东渐后再日本形成这类说话故事,最后这些故事传到古代韩国后形成了《沈清传》的根源说话。 我们可以推断《沈清传》的源头既不是完全来自韩国固有的民族传说,也不是纯粹出自外来传说,而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传说和韩国固有的孝女传说和生贽(以人为祭物的原始祭礼)传说的融合。即外来传说和韩国固有的民族传说的融合。
三、《沈清传》中的佛教思想
1、灵验思想
(1)托梦得子。 沈盲人和郭氏夫人年过四十膝下无子女,郭氏就把所有做工挣来的钱都用在求神拜佛上,祈求神祇早早赐给她子女。心诚则灵,随得灵验,胎梦便有了身孕,生下沈清。
(2)盲目得明。 沈老爹意外掉入河中,被化缘生搭救,沈老爹叙述自己经历,化缘生说:“要是你能给我们庙里捐三百石的供养米,诚心诚意地向菩萨祈求,那你肯定能睁开眼睛和别人一样清清楚楚地看清这个世界,可是……” 后来,沈清让父亲兑现布施的承诺,以生命换来三百石的供养米,捐给庙里。 沈清在印水塘跳入大海之前,祈求神灵让父亲睁开双眼看到这个光明的世界,小说的结局是沈盲人果真能看清世界了。这些描写都体现了佛家的灵验思想。
2、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贯穿着因果规律。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理论的一部分。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涅槃经·憍陈品上》) 小说《沈清传》“苦尽甘来”的情节结构表达的就是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 沈清对盲父献出生命的孝是因,沈清投身大海的孝感动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让沈清在水晶宫生活三年,让她重返人间,成为皇后则是果。这也是佛教轮回还生思想的反映。另外,佛家因果报应思想还体现在她父亲沈学奎身上。沈学奎双目失明,费尽千辛万苦抚养幼小的沈清这是因,最后重见光明,被皇上封为府院君是果。这体现佛家的善有善报思想。
佛教“恶有恶报”思想在病德娘和黄瞎子身上得到验证。 航海家为沈瞎子留下二百石粮食,三百两白银和足够的衣料交给乡亲们保管。乡亲们遵守与航海家的约定,照顾沈瞎子,沈学奎日子渐渐宽裕起来。病德娘贪恋沈瞎子的家产,愿意和沈瞎子一起过日子。没过多久,病德娘把沈瞎子的家产败坏完了,又贪恋黄瞎子宽裕的家境,竟和黄瞎子私通跑了,这些情节是因。后来皇上下旨,将黄瞎子和病德娘捉拿归案,并对黄瞎子和病德娘进行惩罚,这些情节是果。作者对黄瞎子和病德娘因果情节的描写,反映了佛家恶有恶报的思想。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充满因果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3、莲花化生
沈清化身莲花花蕾是佛教思想折射。“莲花化生”是佛教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初,舌根中闪出的金光化作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有菩萨。佛陀诞生落地之时,每走一步便生出一朵莲花,周行七步,生莲七朵。 佛教认为“莲花化生”即是功德圆满。因此,《弥陀四十八大愿》中的第二十四愿为“莲花化生愿”,即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人,都是莲花中化生。沈清在龙宫生活三年,玉皇大帝下令让四海龙王送沈清重返人间。小说对沈清坐在荷花上重返人间的描写体现出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