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读《自私的基因》有感
我是从去波茨坦的火车上开始看这本书的,那是四月七号。今天18号。看完了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棒,真的很棒。因为已经出版超过40年,所以书中的理念也已经被其他人引用过一些,甚至在小说《异海》里作者还引用了自私的基因这种说法,所以对于书中的观点我也不算很陌生。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我仍然受益良多。现在,对这本书来做一点总结,希望能在温故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吧。
在第一章《为什么会有人呢》里,道金斯提出了他的论点: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第二章《复制基因》里,道金斯引入了基因的形成以及发展。
第三章《不朽的双螺旋》道金斯介绍了有性生殖的意义:有性生殖具有混合基因的作用,就是说任何一个个体只不过是寿命不长的基因组合体的临时运载工具。这里,作者也给出了基因的定义: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部分,它能够作为一个自然选择的单位对连续若干代起作用。一个成功的自然选择单位必须具备的特性有:长寿、生殖力及精确复制。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基因库中的晚期活动的致死基因要比早期活动的致死基因稳定得多。如果同无性生殖相对的有性生殖有利于负责有性生殖的基因,这也就是存在有性生殖现象的充分理由。
第四章《基因机器》。基因控制它们所属生存机器的行为,但不是像直接用手指牵动木偶那样,而是像计算机的程序员一样通过间接的途径。基因所能做到的也只限于事先的部署,事后生存机器在独立操作时它们只能袖手旁观。进化,是一步一步通过基因库内基因的差别性生存来实现的。基因在对它们共有的生存机器施加影响时是“合作的”。
有些人相信,动物的联络信号原来是为了促进相互的利益而发展的,只是后来为坏分子所利用。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从一开始,一切的动物联络行为就掺有某种欺诈的成分,因为所有的动物在相互交往时至少要牵涉某种利害冲突。
第五章《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简称ESS)。“策略”是一种程序预先编制好的行为方式。例如,“向对手进攻,如果它逃你就追,如果它还击你就逃”就是一种策略。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是指,个人的大多数一旦运用这两种有条件的策略中的某一种,所有脱离群众的行为皆会受到惩罚。
基因被选择,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状态下的“好”,而是由于在基因库中的其他基因这一背景下工作得好。基因因能相互和谐共存而被选择在一起,这并不一定说明我们必须要像看待蝴蝶的情况那样,把基因群体也看成是作为单位来进行选择。基因库是由一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形成的,这组基因成为一个不受任何新基因侵犯的基因库。大部分因突变、重新组合或来自外部而出现的基因很快就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这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重新得到恢复。新基因侵入一组稳定的基因偶尔也会获得成功,即成功地在基因库中散布开来。然后出现一个不稳定的过渡阶段,最终又形成新的一组进化上稳定的基因——发生了某种细微程度的进化。渐进的进化过程与其说是一个稳步向上爬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一系列从一个稳定台阶走上另一个稳定台阶的不连续的步伐。
第六章《基因种族》。一个自私基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的目的就是试图在基因库中扩大自己的队伍。从根本上说,它采用的办法就是帮助那些它所寄居的个体编制它们能够赖以生存下去并进行繁殖的程序。
如果这个白化基因碰巧使它的一些个体对其他的一些白化体表现出利他行为,那么不管它情愿与否,这个白化基因往往因此在基因库中自然而然地兴旺起来。基因有没有一些比较合乎情理的办法“识别”存在于其他个体中的其自身的拷贝呢?回答是肯定的。
从遗传学的观点来看,父母之爱和兄弟/姐妹的利他行为的形成都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原因来解释:在受益者体内存在这个利他性基因的可能性很大。
人们有可能把种族偏见理解为是对近亲选择倾向不合理地推而广之的结果:即把外貌和自己相像的个体视为自己人,并歧视外貌和自己不同的个体的倾向。
第七章《计划生育》。抚养只有作为混合策略的一部分,才能取得进化上的稳定——至少需要进行某种数量的生育活动。动物往往从其自私的观点出发繁殖最适量的幼仔。假如它们生育得太少或太多,它们最后抚养的幼仔,会比它们应该生育的最适量来的少。亲代个体实行计划生育,为的是使它们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适度的数值上。
第八章《代际之战》。 亲代投资(parental expenditure)的定义是: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 “幼儿应该欺骗”这样的提法意味着,促使幼儿进行欺骗的基因在基因库里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其中有什么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类借鉴,那就是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第九章《两性战争》。如果某个群体的个体拥有大的性细胞,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称之为雌性;如果另一个群体的个体拥有小的性细胞,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称之为雄性。自然选择有利于首先抛弃对方的基因,这仅仅是因为自然选择对随后抛弃对方的基因不利而已。
第十章《你为我搔痒,我就骑在你的头上》主要描述利他行为和共生现象。利他行为会导致损失:因为利他行为之后,他不一定会报恩,所以利己效果是不一定的。共生现象中清洁鱼有自己的固定营业场所,以避免模仿清洁鱼的小鱼对于大鱼的欺诈行为。
第十一章《觅母:新的复制基因》。语言看来是通过非遗传途径“进化”的,而且其速率比遗传进化快几个数量级。“觅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这不仅仅是比喻的说法,而是有其学术含义的。当你把一个有生命力的觅母移植到我的心田时,事实上你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觅母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觅母的工具,就象病毒寄生于一个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一样。
第十二章《好人终有好报》。在囚徒博弈中,惩罚背叛,但是同时宽容并减少长期报复恶性循环的策略能够存活。
第十三章《基因的延伸》。寄生生物的基因需要与宿主基因追求共同命运,享有共同利益,这样寄生生物最终会停止寄生行为。在延伸表现型的世界里,不要问动物的行为如何使自己的基因受益,要问的是谁的基因能够受益。
“瓶颈”般的生命循环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回到绘图板”成为可能。“瓶颈”生命循环还有第二个相关的结果:它为调节胚胎发育过程提供了一个“日历”。“瓶颈”生命历史的第三个结果关于基因。
寄生生物与宿主在某种程度合作,已使得它们的基因在相同的繁殖细胞中一同传递到下一代,因为寄生生物和宿主的基因需要经过相同的“瓶颈”。有性繁殖生物的细胞只与自身相互合作,因为减数分裂公正的不差毫厘。
所有生命的基本单位与最初动力都是复制因子,它制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复制。复制因子最终因机缘巧合,由小颗粒随机聚合而形成。当复制因子来到世间,便为自身制造了大量无限的复制品。没有任何复制过程是完美的,复制因子也因此有了许多不同的种类变异。一些变异失去了其自我复制的能力,它们的种类则随着其自身消亡而灰飞烟灭。但许多变异还是在这过程中找到新的窍门:它们逐渐变成更好的自我复制者,比其祖先和同类都要更好地复制着自身。
从地球生命演化的某一点开始,这种互相合作的复制因子聚集一处,形成了独立载体——细胞,与而后形成的多细胞生命。由“瓶颈”生命循环进化而成的载体繁荣发展,逐渐变成愈加独立的载体。
我想,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存的意义:尽力繁殖并努力保证我们的后代一直有旺盛的繁殖力——所以“人丁兴旺”一直都是对一个家族最大的赞美,达到在生物意义上的不朽。第二点就是努力创造觅母——带有我们标记的思想或事件——并让其传播,达到在文化意义上的不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