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圆满的修行?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次第花开》第三章:从玉树说起。
如果你觉得,有些无常是好的,可以接受的;有些无常是不好的,是不可以接受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玉树地震以来,人们也很困惑:为什么灾难会发生在佛法兴盛之地?其实,佛陀本人也经历了疾病、衰老和圆寂。无常时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在面对强烈的痛苦,分离或死亡的时候才会注意到它。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叫乔达弥的妇人,她很小的孩子死了,非常伤心,请求佛陀帮助孩子起死回生。佛陀说:你只要去城里找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要芥菜籽,我就可以给你这制这种药。当然,她并没有要到芥菜籽,但她终于明白了大家都会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只是她,一切都是无常。
每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这一生的际遇不仅和身心活动有关,还会反应出前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在玉树地震中发生了很多前因后果的故事:有一个叫香巴的生意人,在地震那天凌晨3:00他突然跑出家门到外面的旅馆去住,结果旅馆塌了压死了他,而他家却很好;而另一个恰好相反,因为出去住旅馆而逃过劫难。作者说,如果新的因缘本身力量足够大,就可以改变“业”(行为)的趋势。
那么,为什么会有灾难的发生呢?我们总是相信,自己与万物是分离的。自己的幸福与别人不相干;别人过得幸福与否,也是和自己无关的。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他人的劳动;和别人共用同一个小小的空间等。
现在我们也慢慢地明白天灾和人祸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确的,这是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灾难发生的一刹那,自然因素只是导火索,积聚在那里的因其实已经早已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身心的痛苦却没有越来越少。我们人之所以有别于其它的动物,在于我们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我们通过智力资源来获得幸福感。我们陷入苦难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精神世界的忽略。可大家要明白,真正持久宁静的快乐,不是向外驰求得到的。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孺子入井,见之施救,这种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孔子的“性本善”便是体现在这里。更进一步地,如果我们参与并分担了另一个生命的痛苦,这就是“悲心”。我们大多数的人也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首先要做到自律。
身体的行为主要由心来决定。负面情绪会给他人带来痛苦,我们要时常检讨,克制这些情绪。我们在生气的时候还能知道自己在生气,这就说明意识和情绪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控制和调整负面情绪。我们首先要觉察到自己的身、语、意的活动,避免让我们失去对整个局面的判断力而愚蠢的陷入愤怒、嫉妒或惶恐中,进而做出非明智的决定和行动。
如果你的负面情绪积累太久,像毒素一样越积越多,那么它会慢慢挤走其它的好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它的天下。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她也能找出让人生气的理由;一个悲观厌世的人,对着杯子里的半杯水,他只会说,只剩半杯水了,而不是,还有半杯水。
所以,自律的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当中。情绪具有传染性(踢猫效应);欺骗性(发怒其实是脆弱的表现)。当然,自律也不是压抑我们的情感。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
地震过后,大家一起伸出援手和灾区的人们共度难关。其实大家克服的不仅是外在的自然灾害,也是内心的消极面。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安宁,我们应该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虽然地震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我们美好善良的情感却能够化解心中的苦难。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的有效方法,也是六度波罗蜜里的一度哦。它让受者免受匮乏之苦,施者也从中收获了喜悦和自尊。布施包括:财布施(捐款、物,关照生意);法布施(劝人行善、精神鼓励和安慰);身布施(贡献时间、精力,当志愿者);无畏布施。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我们会发现,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
我们一直以来都感觉到不安全感,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够令人满意。我们可以学习欣赏自己生活中的亮点,想一想其实自己还不是很惨,在纸上写下来自己还拥有的东西(其实还是蛮多的)。要多培养乐观,知足的心态。我们的悲惨处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
那么,有些人会说我实在是很惨,这时我们也要学会忍辱。不要抱怨,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保持心中的善意,不失慈悲之心。忍辱中的勇气不是来自意志力,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和开放。
要转化我们的内心是很艰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我们接受无常、相信因果、做到共存、自律、还能有一颗慈悲的心,让众生都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就是圆满的修行。
愿逝者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愿通过我们的善心善行,为生者创造一片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