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澜梦

你还会陶醉于“人生若只如初见”吗?

2022-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凡世炼心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平常的词句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留恋和对美梦破碎的伤感。

年轻时,我也曾反复琢磨过这首词,彼时沉溺于词句塑造的凄美氛围中不能自拔,虽然没有切身体会到那种被弃的伤心,但也颇为陶醉于这种伤感。

正应了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不懂爱情的年纪,懵懵懂懂地向往爱情的美好,也向往爱情的痛苦;历尽千帆,尝过了爱情的酸甜苦辣之后,虽然觉得诗句优美,感情挚烈,却再不会留恋词句中悲伤之意,但觉得诗人对爱情的认识尚浅,对更深厚的感情理解不够深刻。


不同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相见欢。

生而为人,虽是万物灵长,也是高等动物的一员,基因中免不了被造物主种下了繁衍后代的宿命。所以人们会因为荷尔蒙对寻找伴侣充满了幻想和热爱,所谓“一见钟情”便是异性的容貌风姿、言谈举止引起了自己的原始冲动:脸红、出汗、心跳加快,之后便是你追我赶的爱情捉迷藏游戏。

整个人浑身所有的细胞都被调动起来,沉醉其中,一切都很美好,日子的仿佛都是甜的;会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没这么有血有肉的活着,太开心、太幸福了。

这便是爱情中“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可是相爱真有这么容易吗?

第二层次:相处难。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句词道尽了闺房之怨,却也充分体现出了“相爱容易、相处难”。

人们在不同情境呈现出不同的应对,不是人心易变,是因为人心复杂。人们相爱时的所作所为只是彼此的一个侧面,随着越来越深的了解,彼此就越真切的感受到双方对万事万物更多的分歧,越发觉得彼此不是当初认识的样子。

有些人感情比较脆弱,就会幻灭、崩溃,其实原因再清楚不过:两个陌生人因为外表、言谈、举止等外在表现出的冰山一角相爱,他们爱的是彼此呈现出来的那冰山的10%,或是长久以来自己对完美异性的美好幻想。他们爱的并不是真实的彼此,幻灭再正常不过。

毕竟是独立成长几十年的个体,如何相互吸引也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交往过程中会遭遇无数让自己看不惯、受不了、忍不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相处呢?

做为一个母亲,纵然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也有忍无可忍,对孩子生气、责骂的时刻,那么对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独立且熟悉的陌生人,又能彼此容忍几分呢?

这种相互忍耐的关系又能维持多久呢?

容忍不是长久之计。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难免有偏见,不要总想着按自己的思想去改变别人,塑造别人,放下自己心中的偏见,承认彼此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怀抱开放的胸襟,包容他人的缺点,接受他人指出的缺点,便有了长久相处的可能。

第三个层次:相知久。

世间多的是怨侣和陌路夫妻,少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却自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懂得做减法。

世人往往渴望更多更好,岂不知“少即是多”,只有学会做减法,才能明白对我们来说什么更重要。选择了自己的伴侣,决心长长久久地走下去,就没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烦恼,生活便幸福很多。

二是三观相合。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讲,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却被神劈成两半,因此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缺失的另一半。

人生于世间,难免孤独,寻找伴侣也是在寻找另外一个自己。

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便是一种圆满。这种圆满不仅包含外在,也包括在精神层面。外在和物质层面的合适容易,可以让我们好好活着;精神层面的相互认同、相互扶持很难,却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

心心相印的两个人,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相互理解,风吹雨打都紧紧相依,彼此不分开,相知相许,羡煞旁人。

三是懂得牺牲。

夫妻之间,富贵的时候,也许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贫贱的时候,却会斤斤计较、口角不断;大难来时,也会如林中鸟般各自飞。

感情浓厚到哪种程度,只有通过危难时刻的牺牲和奉献才能看清楚,不到那些时刻,自己也无法感知。

爱和牺牲总是相互依存,用生命去爱彼此才是最深沉的感情。


罗曼罗兰的名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它。”

真正认识了爱情的人们,就不会再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这种感慨,而会怀抱纯粹的爱恋和大无畏的勇气,牵着爱人的手,在人生的旅途中幸福前行。

你的爱在第几层?还会陶醉于“人生若只如初见”吗?

(2022年11月25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