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桃苑内刊散文随笔散文

指南晴秋|如若有根,心有所栖

2018-12-28  本文已影响149人  无色生香

午餐后稍事休息,接着继续闲逛。这次的目的地是距离我们驻地不到2公里,下游的溪口村,那里有一座廊桥。

廊桥于我并不陌生,前同事是温州泰顺人,泰顺素有“中国廊桥之乡”美誉,同事对家乡山水人文感情深厚,一直带着几只细木条搭成的各式小廊桥模型,我有幸对廊桥有了些直观的感受。

泰顺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村与村之间相隔较远,南方又多雨水,往来路途长而不便。聪明的先民把“风雨亭”的建造思想延伸到桥上,建桥时给整座桥加了顶,添了座,像一道可供小憩的走廊,桥即成了“廊桥”。为来往行人提供了良好的休息、遮风避雨之所。

桥虽不似飞虹,也都是上拱的桥身,梯形顶,四角伸着纤细的飞檐,是桥更似庙宇。随着他的介绍,我神游于青山绿水间,眼前飘过一座座横跨于涧溪之上精巧典雅的“仙人殿”。

“全木头的,都是那种卯榫结构,没有一根钉子哦!”他瞪着眼,盯着手上的模型,嘴巴“哦”着停在那里,满脸的崇敬。自此,我对“卯榫”有了概念,自然,连根钉都没有的全木头的泰顺廊桥也深入我心。

顺着S205下坡,走走说说笑笑,一会儿就到了一个小集市。未央大哥指点往左拐,继续沿S205上桥。上了桥,眼前一片开阔,往右一扭头,就看见不远处的廊桥——与我印象中的大相径庭。

此廊桥有石有瓦,桥面笔直没有一点弧度。跨度很大,中间有两个石桥柱支撑,桥柱上方砌有两面墙,连着木栏杆。粉墙黛瓦,轩窗洞开,倒也是江南民居的特色,于山水中悠然适宜,只是……太新了!新的仿佛都能闻到水泥味!

被闪了一下,有些怅然。

虽是如此,还是要“到此一游”的。下了S205道上的水泥桥,顺着东边新修的步道向它走去。收回注目礼,四下里张望,瞅见对岸的河埠头,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台阶,显现着清晰的喇叭轮廓,招遥地呼唤着它的主人。只是,除了我们采风人对它有兴趣,它已落寞许久了吧!

老中青三代

沿着石阶向上看,那一段小路也金灿灿的,老银杏树上依然挂着许多叶子!然而……

树后民居横七竖八,很杂乱。有两间特别破旧的青石砖瓦房,蜷缩在新水泥房的围剿中,后面还有一幢砌有马头墙的一代,“三世同堂”。一时间,嫌新的碍眼,旧的有碍观瞻,又自以为是地为旧屋主人无力翻新难过起来。

像是要找寻什么,我径直穿过廊桥,朝那片遗有些许古韵的地方走去。

五色与五味杂陈 比我还高出大半块石头

那两间房年久失修,阴暗破败,看着实在难过,匆匆穿过朝村后走去。后边都是翻新的房屋,一眼看过去差不多,于是想绕一圈回去算了。左拐再左拐,就被眼前闪现的大岩石垒成的高高的地基惊呆了。

溪边不乏岩石砌的墙、叠的地基,石碎年代近,于心中掀不起半点涟漪。而这一处的,带着黝黑的时光印迹,高大威武,肃穆庄严,惆怅的心一下安宁下来。

我要找什么?就是找它们吗?找这些历经岁月锤炼,浸润一代又一代先辈生活痕迹,饱含历史沧桑感的物件吗?应该是了。

这古朴、厚重的东西,莫名触动心中的情愫,不自觉地生起亲近感。伸出手,抚摸着粗砺的大石头,感受它的凝重、冷静与坚毅,然后,带着力量、温暖与满足,离开。

我们也是这么被带大的

满血复活般回到廊桥,兴奋地向在些休息的小伙伴说起这个地方,领着她们返回古巷,寂寞的小巷一下热闹起来。

嘻闹声扰了屋里的主人,我们要告别时,一回头看见路中间站着祖孙俩,蹒跚的小孙子吮吸着手指,佝偻的老祖母搀扶着他,笑纹如菊……多么熟悉的场景,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或展着笑,或噙着泪,迎来,送往……眼睛起了雾……

如今这条直通河埠头的小巷,长满青苔,像铺满黄叶的河埠头一样沉寂着,或许不久的将来,它们也会被重建,拆迁,甚至消亡。然而,如若有根,心有所栖。故国家园,永远是怀揣梦想外出讨生活的游子疲惫时的安慰,是困难前的勇气,是痛哭流涕后仍然坚强的力量源泉。

其实不想走 水流潺潺哪来漩涡

秋去春来,叶落花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岁月更迭中,廊桥改建了,老屋翻新了,河埠头没有了昔日的热闹,石板路上也少了行走的身影,小孙子长大了,老祖母的背更驼了……一切表相的都在变,而内心对故土故人的那份眷恋,从未改变……


推荐阅读:
指南晴秋|不如就闲逛吧
指南晴秋|指南秋晨
指南晴秋|再上指南村
指南晴秋|晴雨两相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