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方面的感悟|关于精益渠道的一些小经验
17年在公司以3人小组的形式,在内部进行了以研报为素材寻找用户和产品为期2个月的探索,当时自己写下的关于运营和渠道的一些小心得和分享。
该项目的第一步是非常简单的在新媒体渠道上,发【研报推荐】起家,对于我们的用户获取和渠道建设,我们的漏斗模型是这样的:
关注研报的人------》高频研报使用者-------》完整研报产品的使用者
漏斗模型是倒三角形的,每一层都的用户基数都在减少,而运营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在每个层面把这个基本盘做大。
1.关注研报的人
如何让关注研报的人变多?用图片行不行,精选研报行不行?能不能利用研报帮助用户赚钱?
我们运营的时候,在“使用研报”的过程中获得的价值,也是未来潜在用户“使用研报”能获得的价值。我们自己有没有通过使用研报挣钱了?获得新知识了?
如果这个市场上大家普遍轻视研报(还要回过来看这个需求是不是真的存在),那还需要做繁重的用户教育工作,告诉所有用户:“看研报真的能挣钱*3!”
2.高频研报使用者
如何把低频的研报使用者变成高频的?能否给他更容易接触、更容易使用的小工具?能不能给他做推送?能不能让他变得逐渐离不开研报?...
3.完整研报产品的使用者
一个对于研报有刚需且高频的用户,他对一个完整研报产品的希冀有多大?他在什么场景下需要研报?他需要什么样的研报功能?...
通过这个漏斗模型,在漏斗的第一阶段,我们把“看研报”这个行为,切出一些很小的信息切片,用于发布来测试我们是否有喜爱的用户。
在第二阶段,我们投入更多成本来开发一些“小型工具”来寻找高频用户,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就进入了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
每一个阶段的投入都越来越大,模式也越来越重,而运营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绞尽脑汁地把每个阶段的用户给找到,给圈住,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直到真正的用户群体/使用场景涌现,才开始进入完整的产品设计,并且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种子用户群体。
这3个环节每一环都是一个门槛,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千方百计,从小成本的“切片”开始做起。未来我们任何一个小产品的研发,都应该有这样的过程。
而这,就是我们探索地“可复用”的渠道建设和产品设计的经验,也是未来精益产品运营部门的基本功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