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轨慢时光 —— “七凸坡”往事
题记:火车,是一种赋予怀旧情结的事物,铁路也一样。作家于坚说过,滇越铁路能让你成为一名诗人。在中国漫长的铁道线上,唯独米轨铁路是那么与众不同,有不为人知的波澜壮阔,跨越不可思议的险山奇水。米轨铁路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奇景,它不可复制、难以重生,一旦逝去,将变为遗忘之景,冷落在山川河谷,静寂湮没。
文 / BIG浩
很多人问我为啥对火车那么着迷,是不是火车迷。我说,在专业火车迷看来,我是伪车迷,充其量只能算个铁路爱好者。在我看来,我甚至连爱好者都算不上,仅仅是对家乡的米轨铁路背后的历史和奇闻异事感兴趣罢了。作为一个所谓的火车迷来说,我最早见过的并非米轨铁路,而是外婆家后面大山中的那条成昆铁路。外婆告诉我,那叫准轨,是大火车,云南还有一种米轨小火车。当时并不知道这两种有何区别,一直坚持认为和圆通山里游艺乐园里的差不多,后来长大看到相关资料才知道“准轨”就是轨距为1435毫米的国际标准轨铁路,而所谓“米轨”就是轨距刚好为1000毫米的窄轨铁路。但这是我对米轨铁路最早的认识。
而我和米轨小火车的邂逅则要从阳宗海说起。小时候和大人去阳宗海玩,湖边一座高山上的景象令我十分震撼。每过一段时间就看到一列火车鸣着笛在半山腰的绝壁间缓慢的穿过。有时候还能看到两到三个火车头串在一起拖着长长的车厢,正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高峻陡峭的山坡上爬行,依然很吃力。这和我经常在外婆家后面看到大火车截然不一样,大火车一个车头就能拉长长的车厢,而且速度很快,每次都是呼啸而过。而阳宗海旁的则不同,火车头比起来又短又小,车速很慢,当你听到它的声音要过上好久它才会出现。大人告诉我,这个就是小火车,法国人修建的,通到越南,叫做“滇越铁路”。我心里顿时感叹道:“这小火还真厉害,居然能跑那么远,还能爬那么高的山。”阳宗海之行颠覆了我对小火车的所有已经形成的感性认识,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这样一幕,一个雨后的傍晚,三个墨绿色的小火车头嘶吼着,拉着长长的车厢在雨雾笼罩的悬崖峭壁间缓慢穿行。当时暗暗下决心,想着总有一天,一定要亲自爬到阳宗海旁的那座山上去近距离看看小火车是怎样爬上这座陡峭的山峰。后来上了学,零零碎碎的知道一些关于小火车,关于滇越铁路的知识,这条铁路是法国人在清朝末期修建的,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诸如此类支离破碎的知识。但我明白,小火车的故事肯定不止这些。再后来,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了解到更多它的历史,看到这些文字性的描述,更加让我佩服,心灵再一次被震撼。同时我也了解到,云南除了米轨外,还有一种比米轨更窄的寸轨,这以后在表。“云南十八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说的就是米轨铁路。大人们也说:小火车是开到越南去的;我也所见:小火车是开得挺慢的。
“滇越铁路”是目前公认的带有笼统意味地对云南联接越南的这条米轨铁路的称呼,似是而非地定义海防到昆明铁路的总称。历史上法国人定义这条铁路的全称则是“东京公共工程”中的铁路部分——19世纪末越南是法国殖民地,法国把越南北方称为“东京”(Tokinosie),计划大规模修建铁路、公路、水路的工程,铁路部分大体上划分为“中国段”(La troncon Chinoise)和“印度支那段”(La troncon Indochinoise),“印度支那段”也就是海防经河内至老街的“东京段”(La section Tokinosie),“中国段”就是河口至云南府(昆明旧称)的“云南段”(La section Yunnanaise)。关于这条国际铁路的准确命名,国内外学术界都存在争议,如果参照当年法国出版文献的话会更能说明一些历史问题,虽然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些殖民色彩,但毕竟百年前铁路是他们设计并营运的,或许也有一些参考意义吧。建国以后,就把“滇越铁路”云南段称为“昆河铁路”。
扯了一堆历史,继续说今天的主题。由于上学等等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心中长久以来的梦想,爬到高山的悬崖峭壁间去一睹小火车的“真容”。工作以后,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业余时间也比较多,就想去实现这个长久以来的梦。但是问题来了,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更不知道有没有路上去,如果顺着铁路走该怎样走,一系列的问题放在眼前,计划又只好作罢。所幸后来认识了丁目童鞋,一个80后,在车迷圈中小有名气,我叫他米铁狂人,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且非常牛掰的事——一个人徒步走完滇越铁路云南段464公里的线路,收集了很多沿线一手的资料,做了很多非常细致的调查研究,是个“滇越通”,如果你要问他有关滇越铁路的问题,他马上就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我就来到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七凸坡。
“七凸坡”位于阳宗海西北岸的山坡上,这个名字与我们脚下的古驿道有关。这个坡从山脚到山顶的庙那里一共有七道转弯,所以叫做“七凸坡”,而现在人们把它称为“七孔坡”,实际上是一种误传,错把“凸”字念作了“孔”字,实际上“凸”字在云南方言里念“拱”音,是有“突出的”含义,在坡上它指的就是弯道。“七凸坡”顾名思义就是有七道转弯的坡。“七凸坡”是明清时由官府出资修建的从宜良至昆明古驿道的一部分,现在在这座山上任然能寻到它的踪迹。在这座山坡上,滇越铁路与南昆铁路一路高低并行着,两线都是用了7年时间才得以建成的铁路,但它们之间却有着80多岁的年龄差距,古今两条不同轨距、不同技术含量的铁路以一种非凡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水塘站到阳宗海山坡这段约6千米长线路上,平均坡度都超过了千分之二十,上坡时稍长的列车需要两至三台机车重联牵引,而下坡时列车惯性加大,相当危险。1944年5月的一个下雨天,昆明驶往开远的客车在此下坡时失控脱轨,列车颠覆起火, 当时列车侧翻在线路左侧,车上副司机及司炉遇难,车上装有“中国银行”17箱钞票,共3500万元,除4箱外均失散。最后引发大火将颠覆的列车烧毁,造成死亡185人、重伤56人的惨剧,史称“七凸坡翻车”,是云南米轨铁路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下令严讯事故责任。正是这个事件,让这里名闻世界铁路界。后来这次事故还被写入了某一版本小学的语文课文中,不过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学过该版教材。
七凸坡,可以看作是云南铁路历史的一个发展缩影,当飞快的准轨电气化列车从缓慢的米轨内燃小火车旁擦肩而过时,仿佛就是一种时代的更迭。
站在山脚仰视七凸坡,这和当年我的视觉差不多,唯一的变化就是在它的下方多出了南昆线 昆河线的下方就是1990年开工建设、1997年通车的南昆线,两条铁路就这样在山坡间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的并行着,曾祖曾孙俩都是用了7年时间才建成的铁路,但它们之间有着80多岁的年龄差距 南昆线在这段原本是像米轨一样是暴露在山坡上的,为防落石后来加修了三座棚洞,也就是现在著名的“施家嘴棚洞群” 行驶到七凸坡地段的米轨列车 明清古驿道遗址 20世纪初路基才完工时、铺轨前法国人拍的工程照,阳宗海静静地见证了滇越铁路的百年风云 今天的同一地点 米轨线路直接修建在山崖边,异常险峻,下面是南昆线的七孔坡隧道和大桥 从远处看七孔坡的曲线坡道,事故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只能通过想象来回想当年的惨状了 从近处看事故地点,当时列车脱轨后就是翻入左侧的山沟里 河口方向千分之24.5的坡度,长度180米,下坡时列车惯性加大相当危险 行驶在悬崖峭壁间的米轨列车 昆河线和南昆线在七孔坡地段高低并行着,古今两条不同轨距、不同技术含量的铁路又一次以一种非凡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机重联景象,再也见不到了图片 / 丁目、BIG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