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再读论语

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

2023-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菲林山语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释】

孔子说:为政者要以国人国民安饱问题着想,而不求个人安饱。要敏捷疾速地发现问题并做出反应,但要谨慎地发表意见,及时用可行适合的治国理政之道去匡正时弊,这就可说是好学。

【释文】

(一)

历代注释家对本章的理解基本一致,均解释为劝人为学或修身为学。学者要不求安饱,有志于学;对所学之事要敏疾地去做,学有所得则要谨慎地言论,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做到以上四事,就可算是好学了。

朱子对“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解释略有不同,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二)

此处对“君子”的解释,历代注释家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解释为学者。但春秋时期,君子的本义是指有位之人,即诸侯国君、卿大夫等有爵位的人,后来引申为指有德之人。

此处,若作有德之人解释,那么有德之人就有道而正,就无法解释地通了,这也正是各注释家回避解释君子的原因。

故,君子应作有位之人解释,也就是说本章夫子的言说对象为诸侯国君等为政者。

(三)

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陈祥道《论语全解》指出这是“不以小体害大体”,对国君而言,所谓大体即是其国政事。故,本节的意思是为政要着力于国人、国民的安饱,而不能只着眼于个人安饱。

本节相应于学而第五道千乘之国章中为政三事的第三事,即“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食,对应于向国人征赋之事。食无求饱,用现代意义来说,就是税赋不能太重,要藏富于民间。居,对应于向国民征役之事。居无求安,用现代意义来说,就是征用劳力不能太过,要节制使用,确保休养生息。

这样,从学而第六章至此,基本上围绕着为政三事展开论说的。

(四)

释“敏于事而慎于言”

陈祥道《论语全解》指出这是“不以所言胜所为”,为政者要对政事敏捷疾速地发现问题并做出反应,但要谨慎地发表意见。

这里的“事”,统指“为政三事”。就现代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部门单位一把手都要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

(五)

释“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道之本义为路,说文云“道,所行道也”,《前漢·董仲舒傳》云“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正,通政,指有所改更匡正。政的本义就是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本节紧跟上节“敏于事而慎于言”而言,意指发现问题后如何行动解决问题。

故,本节大意为,为政者及时用可行适合的治国理政之道去匡正时弊,这就可说是好学。对为政者而言,能迅速发现问题,用合理正确的方式及时解决匡正问题,就是好学。可参照学而第六章之“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中对学的理解。

附:历代注释精选

【汉学注释】

集解引郑氏曰:“学者之志,有所不暇。”引孔氏曰:“敏,疾也。有道,有道德者。正,谓问事是非。”

皇侃疏:此劝人学也。既所慕在形骸之内,故无暇复在形骸之外。所以不求安饱也,一箪一瓢,是无求饱也;曲肱陋巷,是无求安也。敏,疾也。事,所学之行也。疾学于所学之行也。言,所学之言也。所学之言当愼传说之也。有道,有道德者也。若前学之言行,心有疑昧,则往就有道德之人决正之也。合结食无求饱以下之事,竝是可谓好学者也。

邢昺疏:此章述好学之事。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饱也。敏,疾也。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有道,谓有道德者。正,谓问其是非。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能行在上诸事,则可谓之为好学也。

【宋学注释】

集注: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集注引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

【他论他释】

荀子性恶篇: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

笔解:韩曰:『正,谓问道非问事也。上句言事,下句言道,孔不分释之,则事与道混而无别矣。』李曰:『凡人事政事皆谓之事迹,若道则圣贤德行,非记诵文辞之学而已。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此称爲好学。孔云问事是非,盖得其近者小者,失其大端。』

陈祥道《论语全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以小体害大体;敏于事而慎于言,不以所言胜所为,此资诸已者也。就有道而正焉,资诸人者也。古之有道者,所饱在徳不在食,所安在仁不在居,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屋若广厦之荫,终身自适不知荣辱之在我也在彼也。君子以饱食安居为戒,此学者所宜知也。易曰: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行则所行者也,事则所为者也。言君子敏于事,又言君子欲敏于行,则敏于行,成徳之君子也;敏于事,务学之君子也。传曰: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石渠意见: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谓好学之人也。盖古之学者,其要在乎谨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记诵辞章而已。故夫子告子张曰:『慎言其余,慎行其余。』又曰:『言忠信,行笃敬。』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是皆以言行爲学也。今之学者,惟务记诵辞章以取科第而已,其于言行也多不致谨,此其所以不及古人也欤?

反身录:宋王曾乡会试并殿试皆居首。贺者谓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立朝不苟,事业卓然。今人生平志在温饱,是以居官多苟,事业无闻;甚至播恶遗臭,子孙蒙羞,讳言不敢认以爲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业本乎生平。

焦氏循论语补疏:『敏,审也,谓审当于事也。圣人教人,固不专以疾速爲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