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信息礼仪”吗?

2017-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胡钦田

昨晚给在珠海的三哥发了个微信,“打算过两天去珠海,有没有空请我吃饭哈?”后来三哥说,“不知道你和别人聊天是不是也这样哦,我发现你好多次找我都是直接说事,我觉得前面加个称呼可能更有礼貌,我们熟归熟,但是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想起平时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也会发现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注意的礼节,那么我们暂且把它们称为“信息礼仪”。

下面我们就聊聊这方面的一些情况,警醒我自己,也与大家共勉。

1有事直接说,别讲“在吗?”

“在吗?”

“在啊。”

“哦。”

“嗯。”

“好的。”

这是QQ时代人们普遍遇到的窘境,其罪魁祸首就是最开始的这句“在吗?”,可是现在仍旧有很多人喜欢在聊天前发个“在吗?”。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不怎么想回复,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回了个“在”或者“怎么啦?”。

而这两个回复,也恰好是“在吗”所想、所能得到的最完美的答复了,既然如此,你为何不开门见山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完再等对方回复呢?这样子又能够提高沟通的效率,又能够给对方一点点思考的时间,在这个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忙的年代,没人愿意听你讲那么多废话的。

2说啥都别说“我很忙”

上文讲到,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忙,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忙”这个字已经不再具有特殊的含义了,基本上是无意义的了。

“我很忙”这句话本来你想表达的是你现在没有时间,可是这话被你这么一说,听的人只有一种感觉,就是你在敷衍他,你不够真诚。

举个例子,有个朋友邀请你一起去打球。

方式一:“我挺想去的,但是我好忙哦,你去吧”。

方式二:“我挺想去的,但是今晚要交审计作业,我现在要赶着把它做完,下次有机会再一起玩哈。”

这就是两种回复不同的效果,方式二把“忙”这个字具体化了,既解释了为何忙,也表达出了为不能一起打球而感到可惜,听者自然更能够接受一点。

3回复别人信息,是一种修养

做辅导员助理一年多来,接触了13级两届的班长团支书,平时发通知都是通过微信和飞信,不同人的回复,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有时会觉得很暖,有时会觉得很寒。

最好的方式是:得体的回复。

次好的方式是:不得体的回复。

最差的方式是:不回复。

沟通是双向的,别人给你发了一个信息,看完你可能会开心,也可能会不开心。但是你只有回复他了,他才能明白你的意思,他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其实你不回复也无所谓,因为我可以相信你真的在忙,可是亲爱的,你能不能不要既不回复,又活跃在朋友圈或者其他群里面呢。

有时候,一个否定的回复都比那些一直无视要好得多。

我很不喜欢别人给我发“笑脸”那个表情,总感觉有一种冷嘲热讽的感觉,可是在有些时候,我觉得你给我个笑脸,都比不回复我要好得多。

怎么回复别人信息,是一种能力;回不回别人信息,却是一种修养。

4做一个有“微德”的人

讲完上面的东西我突然记起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得是微信上一些隐形的行为规范,将其称为“微德”,分享几点我还记得的:

① 如果可以,尽量不要群发;

其实一个微信号,只有第一次群发别人是可以接受的,你何必把这么珍贵的一次机会浪费在求赞求转发求投票上呢。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不太相关的故事。上次我参加演讲比赛,有个人气奖是需要网上投票的,刚开始我有想过要拉票,也想过要群发,后来只发了个朋友圈和发了一些群,然后就去睡觉了。

可是根本睡不着,隔三差五拿起手机点开链接看一下我涨了多少票了,半夜三四点起来上个厕所也要点开网页看一下有没有人超过我了,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打开链接看一下昨晚的成果到底怎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别人票数比我高了一些,我也整夜没睡好。

那一刻我就懂了,我决定以后这种价值不高的所谓的人气奖,统统不参与,劳民伤神呐。

回归正题,幸好我当时没有群发。

② 点完别人的红包,可以道个谢;

③ 加别人好友,备注好你是谁以及你想干嘛;

④ 如果是私聊,要把聊天记录截图发圈,记得征求对方的同意;

⑤ 如果不是那么熟,别动不动就来个“视频聊天”;

⑥ 最好不要频繁换头像换名字。

以上所说的,有时候我也会触碰这条红线,但能避免则避免,与君共勉。也欢迎大家在这方面补充自己的想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