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之重新定义法
重新定义法是一种扩展思维和想象力的方法,它的本质其实是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比如,你可以在看完一篇文章之后,总结出作者的观点/结论和论据,然后用同样的论据,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于作者的观点。
案例一:
有两张限期消费的礼品卡,一张有效期是3个星期,另一张是2个月,大部分人会选择2个月有效期的卡,认为可以选择的消费时间更多,消费的可能性大。
结果,多次的试验证明,最终去店里消费的人,持有3周卡的人数是2个月卡的人数的5倍。
这个案例来源于《细节》一书,作者通过讲这个案例,得出的结论是:缩短行动期限,会大大增加一个人行动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发挥思维延展力,还可以延伸得出两个新的结论:
1.商家做礼品卡促销活动的话,如果是快消品,给顾客发放的礼品卡可以是短期内有效的,这样可以促成顾客重复来店里消费。如果是家电类,给顾客发放的礼品卡可以是长期有效的,这样当顾客想换家电的时候,发现有礼品卡,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同品牌的产品更换。
2.如果是和公司合作,把礼品卡作为福利发给员工的话,可以用有效期比较长的卡,因为员工通常会倾向于去使用公司给的福利,而且有效期越长,员工从心理上会觉得福利越好。
案例二:
一个公司打出一个广告:交100块钱就可以在这儿来钓鱼,钓到的鱼都归你!如果你钓不到,你可以拿走一只鸡!
实际情况是,发起钓鱼的公司是一家养鸡场,这个鱼塘根本没有鱼。他们以100块钱一只鸡的价格把鸡都卖出去了。
这个案例来自于《钓愚》一书。作者写这段文字,想表达的观点是:这个养鸡场的公司用一种特别高超的营销策略,把自己的产品以高价卖了出去。
我们可以用重新定义法,根据这段文字得出另一个结论:人们愿意花钱购买体验和希望。
这就是重新定义法,跳出思维框架,转换思维模式,反而能够另辟蹊径,发掘不同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在《化书成课》的课堂中,我也会经常让学员共读一段书中的内容,然后引导学员做两件事情。
第一步,用自己的语言来重新阐述这段内容。
此为内化书中知识的一种方式。复述完之后,再打开书,对照原书的内容检查看看自己是否复述到位,看自己到底吸收了多少。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员放弃顽固的“自我”,也就是要放弃之前个人的种种成见,回到初学者的状态,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去接受各种方法,这时候我们的心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第二步,用不同于书中的观点来重新总结这段内容。
这一步的目的在于建构,学员需要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重建自己的知识大厦,深入思考书中这段内容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然后勇敢地提出新的“自我”的见解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两个步骤可以归结为“先破后立,再破再立”。经历了这样的两个阶段,再来进行“化书”,化出来的课程会更加广博,留有更多元化的转换空间。
你在平日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第一遍重述、第二遍重构),来理解书中的内容,这样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就会得到看很多本书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