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自《论语》的俗语

2014-10-02  本文已影响659人  蒋段子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现在说起《论语》,可能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是老掉牙的东西了,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论语在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不管你意识或没意识到,“她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今天,段子就和大家聊聊出自《论语》的俗语(注1)。一来呢,将日常点滴与古典名著连接,贴近生活;二来呢,段子也好久没给各位客官更新了,着实有些心焦,就拿这篇汇编式的文章凑个数。

注1:严格来讲,“出自”一词用地不准确。因为,段子也不能肯定这些俗语的源头就一定是《论语》,也许还能往前追溯。严格地表达,应该是那些能在《论语》中找到蛛丝马迹的俗语。好吧,有点拗口。大家理解就好。

开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论语》。《论语》应该是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个语录体著作(所以按题材归类,《毛泽东语录》和《论语》是同一类的)。她记载了孔子、孔子的若干学生以及当时社会上一些知名、不知名人士的言语行事[1]。全书共二十篇(注2),从学而第一到尧曰第二十。每篇再分成章。每篇的篇名大部分以该篇第一章说话内容的前两个字命名。比如,第一篇——学而第一,第一章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好的,前戏做完,进入正题。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出处:为政第二·第四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见义勇为

出处:为政第二·第二十四章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3、是可忍孰不可忍

出处:八佾第三·第一章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这个可以聊一聊。这句话的前半句,你可以认为是季氏这个人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孔子知道后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关键在这个“忍”字,现在一般把“忍”解释为忍耐,所以一般上半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下半句就是“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其实,先秦时的“忍”是狠心,残忍的意思。所以翻译成白话就是,这都能狠心干出来,还有什么事是不能狠心做出来的呢?因此,只要你以后看到这句话的结尾是个感叹号,多半是理解上有偏差。因为,孔子说这句话是饱含忧虑与叹息的反问语气,而不是上去要和人干架。

4、三思而后行

出处:公冶长第五·第二十章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个也比较有趣。现在讲三思而后行,一般是赞扬一个人做事谨慎。但其实还有后半句,孔子听说后,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孔子觉得这个人有点不果断,做事得再干脆一点。

5、这一切都是浮云

出处:述而第七·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夫子说,靠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浮云。像不像他老人家在微博上发的一条状态?

6、非礼啊

出处:颜渊第十二·第一章

原文:......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成白话文有点像《三毛从军记》里三毛的台词,“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动的不动”。

7、天下归心

出处:尧曰第二十:第一章

原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还记得高中时学的曹操的《短歌行》吗?最后一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很有可能是借鉴了论语里的这一章。所以说,问题来了?学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山东技校找蓝翔;想提升文笔?没有捷径,就是多看,多背,多练。

后记

其实还有很多能在论语中找到蛛丝马迹的俗语和成语,我记了满满一页。不过,大多不适合当段子讲。我挑了这七个,算是补上这几天没交的作业,博诸位客官一笑吧。

注2: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版本:(1)鲁论语二十篇 (2)齐论语二十二篇 (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后来到西汉末年,张禹将鲁论语和齐论语融合为一,但篇目仍按照鲁论语为二十篇,称为张候论。传到今天所用的论语版本,基本就是张禹的这个版本。

参考文献: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