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写点什么了?
我应该写点儿什么了
昨天早上五点半,思考使然,睁开惺忪的睡眼,陈主任的随笔《人间哪寻彼时年》映入眼帘。被美文吸引的同时,更多的是赞叹和佩服。默默关注陈主任的文字已经很久了。陈主任用质朴的语言流露着朴素而又接地气的生命气息。特别是对细节的刻画里折射出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洞见和思考。读陈主任的字,就像是踏上了回家的路,所有的喧嚣和疲惫都已经放下,唯有在文字的世界里与心灵对话,让人安静、思考,恬静地融入故事的当时当下。在这喧嚣和浮躁的时代,实属难得和不易。
陈主任低调谦虚地说,他只是在用他手写他心,记录一些那时那地的故事和当时当下的心迹,是自己对过往的尊重与怀念,留一些曾经的岁月让自己咀嚼吧。
陈主任坚持在越来越喧嚣的日子,越要有自己的声音。越是浮躁的时代,越要有个人的坚守。哪怕声音和坚守不合群,甚至有些另类,但做了,坚持了,就无悔于心了。
很喜欢这种在文字里找回属于自己的过往,慢慢消化的修为和品质。
谈到写作的技巧,陈主任举了一个很鲜活的例子。所有的写法,首先是写起来,正如学步,因为没人可以代步。说的多接地气啊。
越说越觉得惭愧,曾经我以我心写我感的年代好像距离我已经很遥远了。一是怕才疏学浅,词不达意,写不成形;二是怕忙于工作和生活琐事,难以坚持。潘校长的鼓励更是形象,他说重新捡起来不费力的,因为你对文字有初恋。乍一听这个词,我哈哈大笑起来,真不愧是基层干部,说话都有泥土的淳朴气息。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个比喻的,有生命活力。
黎叔也鼓励我用文字把我听、我看、我思表达出来,写的过程也是反刍的过程。我也深深明白,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过程,更是一个思考、提炼、内化和成长的过程。
特别是张老师的《提升专业素养 重获教育勇气》的演讲,更是刷新我的认知,引发我的深度思考。不仅仅是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鲜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更是要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绽放你自己。
马校长的“帮教育”更是以别样的视角来解读一个人的成长。母亲给了我们最初的模样,教育给了我们现在的模样,最终的模样取决于我们自己。所以,成长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我们一定要为自己这一生最后的容颜负责。其实就是长相也是出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一举手一投足的修养也会随着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最终成为我们的精神面相。
思考是一种存在的方式,记录是思考的路径。
一朵再小的花也有尊严,因为它曾经绚烂的开放过。
我用我心写我感,在记录和思考的过程里、在和灵魂的对话的步伐中找到我自己内在的成长节奏。
接受往往比抗拒本身更有力量,一厘米的改变,也可以营造一个局部的春天。
我走在写起来的路上……
(两年前的旧文,发出来,形成公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