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代悲白头翁》(刘希夷)

2019-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诗书优游的百合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本期分享

        “豫见中原,老家河南”,“中国”这个名称最早指的就是河南,其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中国的代称比如华夏、中华、中原、神州等等,通常也是指这方土地,这里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古人心目中,中国的中心就是古都洛阳。本期就着河南和洛阳的数千年历史沧桑带大家品一品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赏析


朗诵和诵的音频

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赏析文本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漫游过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山东,这一期我们来到了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大部分地区处在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远古时期气候远比现在温暖,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因此被描述为人牵大象之地,这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説文解字》曰:“豫,象之大者”,“豫”这个字就是一头大象从容缓慢地踱步的象形。

        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河南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并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发现,早在在50万年前河南境内就有人类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见于文献记载的上古三代夏商周就都是以河南为活动中心的。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二里头文化遗址”目前初步被考古界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商朝曾先后定都于亳、西亳、隞、相、邢、殷和朝歌等地,大多都在河南境内,其中最为世人熟知的便是甲骨文的出土地、殷商古都安阳。武王伐纣后的西周初年,周公就在洛水之阳营建洛邑,使洛阳成为和首都“宗周”镐京并列的陪都“成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来犬戎之乱,之后的周平王则直接迁都洛阳。春秋战国时期,宋国、陈国、卫国、管国、郑国、许国、蔡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都城都在河南境内。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也定都雒阳,之后的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等也都曾经以洛阳为首都。隋唐时期,洛阳一直作为具有重要政治地位的东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武则天更是改洛阳为神都,正式定都洛阳。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首都也是在河南的洛阳和开封之间变换。北宋建立后,因为运河淤塞严重和战乱后洛阳残破等原因舍洛阳而定都开封,但除了以开封府为东京外,还以洛阳河南府为西京、以商丘应天府为南京,都在河南。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赵构就是在南京应天府继承皇位的。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兴亚考证,河南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时间在全国各省区是最长的。仅大一统王朝就有夏、商、东汉、西晋、隋、北宋在河南建都,累计时间长达1316年。如果再加上分裂时期南北朝、五代等地方王朝在河南建都的676年,则河南建都时间累计接近2000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也因此,中国公认的“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独占了半壁江山:洛阳、开封、安阳和夏商古都郑州。

        如此悠久的文明历史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据说就是出生并建都于“有熊”,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郑。据说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想和精神,他就是在新郑用龙作为部落图腾的,因此海内外的中国人至今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汉字也起源于河南。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漯luò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和活字印刷术都诞生在北宋都城开封。河南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中原思想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儒家五经之首的《易经·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远古时代,就是在今洛阳市孟津县境内的黄河支流中出现了“河图洛书”,又据《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曰:“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也就是说伏羲氏就是在河图洛书的启发下发明了八卦,开创了我国远古文明。后来周文王又是在安阳汤阴羑yǒu里城的监狱里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推演而成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周易》。孔子孔子一生想致力于恢复的西周礼乐制度也是周公在洛阳制定的。我们中华文化的代言人孔子的祖籍也是河南商丘夏邑县,孔子向老子问礼是在河南洛阳,孔子周游列国的范围也大多在今天河南境内。老子则在洛阳为“周守藏室之史”,后来他“见周之衰,乃遂去”,在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的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实际上不只儒家和道家思想,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等思想均起源于河南,连商人、商品和商业也都是起源于河南商丘。可以说,河南不仅是汉民族形成和兴盛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定型、成熟和发展的中心地区。

        一言以蔽之,“中国”这个名称最早指的就是河南,其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中国的代称比如华夏、中华、中原、神州等等,通常也是指这方土地。像河南这样的历史地位,不要说全中国,就是放眼全世界,都无一地可与之媲美。然而要想解答“什么是河南”却是异常困难的,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来准确描述河南,因为它并非一个特质鲜明的省份,就如同它所处的位置,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相当“中庸”。它有一定的矿产资源,但又不像它的北部邻居山西那样出众;它也有一定的水利条件,但与它的南部邻居湖北相比,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它有多个古都,但那种气韵早已被战乱毁坏,远不及它的西部邻居陕西;它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但与它的东部邻居山东相比却没有像“至圣先师”这样过硬的文化代言人,却更容易被别的省份的人认为落后、老土而受到歧视,甚至被全国人民不怀好意地开启地域黑模式也只能很无辜地逆来顺受……。河南的这种古今落差最突出地体现在“十三朝古都”——洛阳身上。

        河南是中国的中心,如果这个中心要再精准一些,那么在古人心目中公认的便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洛    阳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又称为洛邑、洛京,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洛阳市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在上文对河南历史的梳理中可见大略。西周代殷后,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周公之所以要在洛水之阳营建洛邑为都就是因为周公认定洛邑是“天下之中”,把都城建在天下的中央既便于四方诸侯朝见天子、献纳贡赋,又利于镇抚全国、方便控制和监督“殷商顽民”。实际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正来自记录成王营建成周之事的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四字。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很多皇帝想把首都定在洛阳,一个关键的考虑就是想依托“天下之中”的地位来确立政权的合法性。从地势上看,洛阳位于中国地理二三级阶梯交界的洛阳盆地,洛河和伊水交汇处,四周被山地包围。北临邙山、黄河,西邻崤山、熊耳山,东邻嵩山,南邻外方山,“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且历代王朝在洛阳四周的隘口修筑关卡:南部熊耳山的余脉龙门山被伊河穿过,因地势险峻被称为伊阙,北部有孟津关,西部有著名的崤山函谷关,东北部有险要的虎牢关,嵩山之间有轩辕关,东南部有大谷关,南部有广成关。这些关隘山河把洛阳围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独立区域。再加上洛阳千年前土地肥沃,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水系,既可以为农业耕作提供灌溉水源,又有便利的航运,西通关中、巴蜀,北抵燕赵,东连吴会,南到荆襄,可谓尽得地利之便的帝王之宅。晋代的左思在《三都赋》中写道:“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因此,历史上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22个政权建都于此,累计建都史超过1500多年,是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史最长的城市。可以说,洛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都”,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和西安并驾齐驱的古都。

        这样一个人人向往的千年帝都,自然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无论是龙门石窟智慧广大、光明普照的卢舍那大佛,还是白马寺/穿越千年的佛教“祖庭”,还有那北方道教圣地老君山的老子传说、依龙门东山而建的秀丽古雅的白居易纪念馆白园,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洛阳的繁华兴衰。自然,洛阳也和长安一样成为骚人墨客的最爱:“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不仅西晋大才子左思的《三都赋》给我们留下了“洛阳纸贵”成语和典故,诗人笔下吟咏洛阳的诗句更是道尽了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慨叹怅惘和画意诗情。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写尽了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奢:“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萧衍的《河中之水歌》则歌咏了那个著名的“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李白和张籍身在洛阳思念家乡:李白是在春夜的洛城听到了笛声而生感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张籍则是因秋风而起乡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但更多的诗人则是身在他乡怀念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时叮嘱友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欧阳修则在《戏答元珍》中自我开解:“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韦庄的《菩萨蛮》感叹“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怅惘“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欣喜若狂的/是因战乱辗转漂泊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快意,最闲适悠然的/是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洛阳堰上新晴日,长夏门前欲暮春。遇酒即沽逢树歇,七年此地作闲人”的雅兴……

洛阳牡丹甲天下

        不过,洛阳人最爱的还是“洛阳花”,尤其是那“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的洛阳牡丹。欧阳修诗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花之富贵者”以其“甲天下”之天香国色成为的洛阳最美的名片。牡丹不但能“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而且“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真是“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洛阳花不只是有“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牡丹,“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始上龙门望洛川,洛阳桃李艳阳天”,引得诗人刘克庄感叹“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难怪欧阳修劝离别的人“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李商隐病中“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陆游“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司马光想着“何时重载酒,同醉洛阳花”,直到元朝的关汉卿还在激愤中自夸“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

        但洛阳花再美,也有零落的时候,就像洛阳的繁华也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次次地被战火摧毁,并且因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战乱的频仍、因过度开发而出现的土地肥力下降以及大运河漕运的淤塞等原因,洛阳在隋唐的鼎盛后便逐渐繁华不再,当年耀眼的光芒早已经跌入尘埃,只留下那一处处名胜古迹和北邙山上大大小小几十万座古墓诉说着历史变迁的沧海桑田。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到五代十国,看了太多洛阳城兴衰的他感慨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种让人不胜唏嘘的兴亡悲叹像极了诗人笔下的红颜易老、荣华易散的吟咏,本期我们就来就着河南和洛阳的数千年历史沧桑品一品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是唐朝诗人刘希夷的代表作,既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身后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传说中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杀身之祸。这首诗别名《白头吟、代白头吟、白头翁咏》,一般认为是拟乐府。关于这首诗的题目,施蛰存先生认为应当是《代悲白头翁》而不是其他。《乐府古题要解》中记载因为司马相如要娶一个茂陵姑娘为妾,卓文君乃作《白头吟》表示要与司马相如离婚,司马相如这才放弃了娶妾之意。所以后世诗人拟作此曲都以女人被丈夫遗弃之事为主题,如果用比兴的方法也大多是写忠臣失宠于帝王的苦闷,而刘希夷这首诗的主题显然并无此意。而且刘希夷另外有两首诗题为《代闺人春日》和《代秦女赠行人》,这两个“代”字之后都不是乐府旧题。另外,同时期的诗人崔颢有《江畔老人愁》、张谓有《代北州老人答》,都是代老人诉苦的作品,可知当时曾流行过这样的主题。可见刘希夷此作当为《代悲白头翁》而不是《代白头吟》。

        关于刘希夷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少。《旧唐书•乔知之传》中所附的刘希夷小传只有寥寥数言:“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唐才子传》记载刘希夷字廷芝,颍川汝州人,上元二年二十五岁中进士,“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

        关于刘希夷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诗而被自己的舅舅宋之问害死。相传宋之问因为特别喜欢这两句诗,想要趁此诗还没有流传开把它据为己有,但是刘希夷最初答应后又反悔了,于是宋之问就用土袋子把自己的外甥活活压死了。这种说法肇始于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但是否是真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据清朝诗人沈德潜判断,可能是因为宋之问人品污下,所以人们才会编出这个故事来黑他。但刘希夷确实是为人所害而死,死时年龄还不到三十岁。

        刘希夷因诗写得太好而被宋之问所杀的传说无疑充分显示了这首《代悲白头翁》特别是其中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艺术价值。那么这看似寻常的两句诗到底好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细品一下这首诗吧。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开头的这四句非常浅显易懂: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她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悄然叹息。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的暮春景色。繁华的都城、盛开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繁花易落,纷飞的桃李不知飘向谁家。这两句是诗的起兴,由洛阳女子感伤落花写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洛阳春深的画轴,桃红李白,落英缤纷,春风挟着飞花,飘向洛阳城东的深宅大院,于是便有了洛阳女儿的触景生情与对花叹息——韶光流逝,红颜易改,由此自然引起下文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

        接下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松柏摧为薪”指的是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即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沧海桑田”,典故出自《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指的是陆地变成海洋的沧桑。这几句是洛阳女儿由飘落的桃李花触景生情的感叹: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这繁花似锦的胜景?已经目睹了高大挺拔的松柏被摧折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古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年年岁岁繁花依稀相似,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这几句看似平易直白的感慨实际上颇见诗人的功力,从感叹花开花落、人去人来,说到松柏为薪、桑田变海,从桃李花这样一个具体而微小的事物扩大到了沧海桑田,形象地表现世事的巨大变化,韶光难留、青春易逝的感伤从由浅至深。紧接着作者的思绪又借助时空的拓展飘向了更远的古代,以古人已逝无复洛阳城东桃李凋零的悲叹来暗指今人依旧对着落花伤怀的徒然,这就从一人一时一地的感慨上升到了生命亘古常在的感慨,从而揭示了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经过这样的层层铺垫,感慨自然一步步加深,作者这才道出了看似最平常、实则最深沉最无奈的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历代的花柳繁华地已不见前朝赏花人,当今的看花人又何尝不是很快就会像风送落花一般在时间的长河里被淹没飘散呢。花落还会复开,青春却难再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就是大自然无法更易的客观规律。花只是相似而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同,这恍然相似却又真切不同的内在的蕴含,配上“年年岁岁”和“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花相似”和“人不同”的交叉对比,不仅造成了音韵的回环美,其所抒发的对时光流逝和青春不再的无奈更是让人忍不住要反复咏叹,这两句诗因而成为“人人心中所有”和“人人笔下所无”的千古佳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的后半段由眼前的洛阳女儿转到了作为对比的白头老翁:“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这几句中 “光禄”指的是光禄勋,用的是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非常奢侈豪华,所以用以锦绣装饰庭院池台的“文锦绣”来极言繁华富贵。“将军”是指曾为大将军的东汉贵戚梁冀,《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梁冀大兴土木建造府宅,雕梁画栋画满了神仙。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客观规律,诗人寄言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因为虽然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神仙。

        但是当年再风光又怎么样呢,所有的繁华转瞬都成了往事,成了回忆,如今的他“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一朝卧病在床昔日的满座高朋便不见了踪影,往昔的三春行乐如今又在哪个身边呢?

        这十句概括叙述了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由白头翁的凄楚晚景写出了人事的代谢和世事的多变,从而抒发了富贵无常谁能逃过的感慨。这位垂暮之年奄奄一息的白头老者,当年也曾是红颜美少年,也曾同公子王孙一道沉醉于春风桃李、轻歌曼舞中,也曾同达官显贵携手共游,显耀荣华……然而曾几何时,一旦卧病在床则被亲朋遗忘,无人问津。而在他凄苦独处之时,世人仍一如既往如醉如痴地寻欢作乐。

        行笔至此,诗人由白头翁的遭遇自然地联想到眼前年华正好的洛阳女儿的红颜又能保持几时,于是发出“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的感叹。 “宛转蛾眉”本为年轻女子的面部画妆,自可代指青春年华,“须臾”是片刻,“鹤发”是白发。和那如今白头的老翁一样,洛阳女儿那如桃李花般娇艳的青春容颜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也将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感慨如此,又能如何?诗人也只能用眼前的凄凉之境“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作为全诗的收束,点明全诗的主旨。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会很快地消失!往日繁华热闹的歌舞游乐之地,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末句的一个“悲”字,正是此诗的基调:红颜易老、荣华易散,任谁也留不住青春年华,任谁也无法让富贵荣华常保千年,只能徒然地对着黄昏的鸟雀伤悲。

        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翁》是感叹人生苦短、富贵无常的警世之作。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以“花开花落,时光抛人”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由洛阳女儿“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设问引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由“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的对比引起“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的感伤和悲叹。诗人运用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高度概括了自然轮回交替的变化和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生命历程,并通过将人的生命历程同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沧海桑田的类比、将红颜少年与白头翁的对比,创造出一种深沉哀婉的艺术氛围,既深藏着对青春华年转瞬即逝的强烈感叹,又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也也包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以四个问句引领,一唱三叹,韶华不再的无奈在反复追问咏叹中被层层浓重着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作为初唐歌行的不朽名篇,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翁》声名之著仅次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人刘希夷也正是凭着这首诗跻身唐诗名家之林。明朝“竟陵派”诗人钟惺、唐元春所撰《唐诗归》曾盛赞刘希夷道:“此前陈隋滞气,被此君以大江大海挽水洗尽,脱出琉璃光明世界。伯敬称其‘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可谓知言。”《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先生则在评论《代悲白头翁》时说:“这首诗不论是它的思想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在初唐时期都是佼佼者,它直接影响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仔细品味,我们确实能从《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读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味。熟悉《红楼梦》的读者也都能感觉到,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注解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中“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显然也是模仿了这首诗,可见这首诗魅力。

         施蛰存先生认为《代悲白头翁》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究其原因,则全在‘悲’伤人世沧桑与人生虚无引发了无数时人与后人的情感共鸣,而该诗的最大好处也正寄寓在极易传染弥漫、可谓无孔不入的伤情‘悲’感上。与此同时,起合自然、一唱三叹、感发激越、余音绕梁的美好感觉也功不可没。”这一点评切中肯綮。据《唐才子传》记载:“(刘希夷)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叹曰:“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乃除之。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这首诗的伤情悲感甚至让诗人自己觉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而刘希夷在诗成不到一周年之际便被奸人所害,从而也使《代悲白头翁》更增添了几分伤感乃至神秘的色彩。

        然而奇妙的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读了这首诗虽然也深深地被它的悲伤情怀所感染,但却并没有沉重颓废之感。这大约是因为这首诗汲取了乐府诗叙事兼发议论和古诗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在艺术上融汉魏歌行、南朝近体以及梁陈宫体诗的特点于一炉,构思精妙,抒情深挚,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同时诗人在语言上大量使用重叠词句,循环复沓,笔调流丽,音韵和谐,语言优美,意蕴深厚,配合七言歌行体特有的明快轻捷,使得对自然和生命的感叹深具诗情画意的明丽之美。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意味着韶华易逝,青春不永,但又何尝不意味着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呢?旧生命老去的另一面不也是新生命的萌生吗?章培恒、骆玉明版《中国文学史》说这首《代悲白头翁》与《春江花月夜》一起以高妙的艺术表现力开拓了全新的诗歌意境,并共同开创了盛唐诗歌浪漫唯美的风格,其于伤感之中透露出的对大自然永恒生命力的向往,呈现为初盛唐之际特有的美丽动人的青春惆怅,诚然斯评!

        生命就是这样,每个人都会经历同样的生命历程,有青春年少之时,也有年华老去之日,这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青春年华,珍惜现在所有的一切,做自己想做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成就最好的自己。

年年岁岁花相似

参考反馈题目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参考反馈题目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参考反馈题目:

1.你对河南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河南或者河南人吗?

2.你知道中华文化的哪些核心内容源自河南吗?尝试了解一下你的姓氏起源是否和河南有关系吧。

3.洛阳和西安一样被称作“十三朝古都”,你知道都是哪十三朝吗?能给大家讲一下某一个朝代定都洛阳的故事吗?

4.你读过哪些写洛阳的诗词?能给大家分享一首吗?

5.“洛阳牡丹甲天下”,你能给大家分享一首写牡丹的诗词吗?

6.你觉得宋之问因为想霸占刘希夷的诗把刘希夷害死这件事可能吗?为什么?

7.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表现青春易逝这个主题的诗吗?

8.你觉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名句?你读了它会觉得悲伤吗?


参考资料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

施蛰存《唐诗百话》

梁万斌《东汉建都洛阳始末》

廖伯源《论东汉定都洛阳及其影响》

中国最核心的省份,为什么最失落?

首都洛阳是怎么沦为地级市的?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