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孩子们的“规则体系”
2016年9月1日,小宝正式踏入幼儿园大门,第一次接触家人以外的老师和伙伴;10月1日起,小宝迫不及待地搬到了姐姐的房间,开启姐妹俩的“两人世界”;10月下旬,参照当年大宝的标准,我们和小宝一起构建了第一份“奖章管理规则”;10月27日,大宝提出由她接管妹妹夜间睡觉状况的“奖章评价”工作,并向小宝送出一枚“开张送福利奖章”,而她自己的“积分评价体系”在经过每年一度的修订后,迎来了5.0升级版。

尽管有很多现代育儿书籍,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正在阅读中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都提到,对于孩子不要制定什么规则,也不要去订计划。理由大约是规则越多,孩子就越会有约束感,束缚孩子自由的天性;规则越多,孩子一旦不能执行,就更容易有挫败感;规则越多,孩子反而更有依赖感,不利于独立自主。
但在我们的实践中,不管是奖章还是积分,这些“规则体系”好像都出奇的好用。比如在“奖章管理规则”执行前,小宝每天晚上9点出头还是熄灯准备睡觉,要一直到10点左右才能真正入睡,现在熄了灯就会自觉闭上眼睛,半个小时内肯定入睡;大宝的“积分评价体系”更不用说,执行的3年多来,小到早上刷牙洗脸的时间、大到整个假期的安排,每一样都得到了井井有条地执行,很多良好的习惯就此养成。最明显的一点是,每天回家后,当她的很多同学还在忙着完成回家作业到9、10点钟时,她往往已经在做完回家作业后完成练钢琴、写日记、课外阅读等活动,甚至有时还能陪着妹妹玩上个半小时。因此,随着每一年的“升级”,更多的其实是在做积分项的“减法”,最初的那些行为规范类的积分项已经基本被剔除,项目从最初的数十项缩减到了现在的十余项。
这一做法在我看来是如此的有效,以至于我在几年中曾经多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但凡有朋友提及自己的孩子习惯如何的不好,我总是会把这一做法详细介绍给他。如今看来,我这也是犯了家庭教育中的“路径依赖”症,总以为在自己女儿身上奏效的方法一定也会在别的孩子身上同样起效。事实证明,尽管我推荐过多次,但至今还没有见过除我女儿以外的孩子在这一做法中取得过成果。
因此,一直以来我对这一状况就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读到关于“秩序感”的论述,才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
“规则体系”要对孩子起作用,并不在“规则体系”,关键在于孩子,在于孩子从小以来的“秩序感”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建立,或有效的呵护。一个内在“秩序感”并没有能很好建立的孩子,实在是无法依靠一纸“规则”来实现其良好习惯的养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从小无原则的溺爱真的是非常有害,因为这是在不断消解着年幼孩子对“秩序感”的自我建立、自我运用和自我完善。就以孩子吃饭为例,孩子其实从小就能建立起在固定地点吃饭的“秩序感”。然而很多时候,大人们要么自己不遵守这样的规则,为了一部好看的电视剧,端着饭碗坐在电视机面前;要么因为孩子稍微玩得过头点,就端着碗追在孩子后面喂着吃;要么让孩子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玩具自顾自地玩耍,大人却一个劲地往孩子嘴里喂饭菜,孩子吃完饭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等等。如果一个孩子身边到处充斥着这样的行为,这个孩子的“秩序感”根本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建立。一个缺乏“秩序感”的孩子,内在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丁点的“规则意识”的,没有“规则意识”又怎么可能去执行规则?
这就又让我联想到之前谈到过的禅宗的“指月理论”:制定的那些“规则体系”不过是那指向“圆月”的手指,而孩子内在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则是“那轮圆月”;如果“圆月”本身被厚厚的云层遮挡,那“指月的手指”又如何能正确地指向“那轮圆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