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扬州行之故居2

2023-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昇夫

汪曾祺故居

在参观了周总理故居后的这天下午,我由淮安来到了高邮,因为高邮有个汪曾祺。汪曾祺是我写作以来喜欢上的第三位作家。

当日出了高邮站,我打算步行走到八公里远的竺家巷汪曾祺故居。

高邮站外

高邮站外,向市区的路上,街树开着海棠,樱花,两边麦地青青,油菜一片金黄。人行道上空无一人,四下寂静,不时传来一两声鸟叫,这郊外的景象很像是走在家乡老屋后的田野。那一块块的麦地水田连成一片春绿,而现在脚下的人行道,犹如沟垅埂上。亲切,清新,感觉真是不错,我的情绪高涨起来。我觉得,这是高邮欢迎我的一种方式,不由叫人喜悦。实际上,白走八公里累事小,有点白费时间。这样走下去的话,需要一个多小时,那时就五点多,天近黑了。走了三二里后,还是搭公交吧。看地图文游台站离汪曾祺故居不远,就选择在这一站下了车。

文游台我事先并不知晓,至于四贤雅集的趣事也是后来才得以了解,便在离开高邮前去参观了一下。这样看来,当初选中文游台作为下车点,似乎有一种召唤。这让我想到扬州,出火车站乘公交到市区,选择琼花观站下的车,而琼花是扬州的市花,后来在运河三湾所见并认识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机缘巧合。

文游台公交站往回走,来到文游台大门前的十字路口,向西穿过马路,地图指示把我领到一路口前,一看,蓝色的路牌上写着:东大街。汪曾祺故居就在这条街上。

由东大街一直往西走,先来到了一座桥上,叫人民桥。桥上有一位保安,是当值上班吧。过了人民桥,东大街就变窄了,窄了一半多。由之前可行两三辆车的“大街”,一下子变成了小巷。巷两边尽是一家家的店铺,店铺门前摆放相关物品,停着电动车,加上人车往来,显得拥挤,行小车是不大可能了。

东大街口

继续走,又过了一个丁字路口,直走到下一条相交的街道,地图显示汪曾祺故居已经走过了。咦,我怎么没有看到呢?

我站在路口狐疑,便向走过来的一位年轻女子询问,女子领着小朋友,跟着一只小狗,是散步吧。她友好的告诉我,你经过时有没有看见一个路口,路口有一个广场?我脑子在想,既是广场,应该很大,可一路上并没有发现我认为的大广场呀。女子又问我,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叫如意泉澡堂的?我摇摇头,没有印象。

其实,这两处我都经过了。女子说的广场,其实就是汪曾祖纪念馆前的广场,广场并不很大,而纪念馆的建筑又很现代。我经过时是看了一眼的,但并没有把它与故居联想到一起。而汪曾祺故居和纪念馆是连在一起的,可以说是背靠背,因而竟走过了。那个澡堂就在广场位置的丁字路口,我眼花缭乱,一扫而过,那里记得住。

女子指引着,你往回走几百米,就在那个澡堂路口。我谢过女子,便往回走。看到了那个澡堂招牌,可是,张来望去,还是没有发现我要找的汪曾祺故居。

只好又去问人。人家告诉我,就从这条巷子进去。

原来,汪曾祺故居不在东大街店铺口上,而要左拐进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子里。我这才注意到,米余宽的巷口墙上有一块牌子,写着汪曾祺故居,下面有指示箭头。这条小巷就是竺家巷。

后来清楚了。隔着东大街,与竺家巷对面的,同是南北向的巷子,即是草巷口。汪曾祺有专门写过《草巷口》。

关于草巷口和东大街,我自然不放过,打算日后专门来写一写。

找来找去,转转悠悠,这才由竺家巷口走进去。果然看见了一铁栏门,门是闭的。门头上有一块锈渍发黯的铁板,上有“汪宅”二字。

有几个中老年男女正站在这门前向里窥望,相互说着什么。这就是汪曾祺故居吗?我似问非问,其中一高个男人对我说,故居在那边,他指着纪念馆方向。

我看这“汪宅”大概是后门,自然信了高个男人,便回身往那边去,边走边说了一句:先把它找到再说。高个男人在后边听见,跟另外那几个人学着说,他说要把它找到哦。我似乎感到他们在那里提防我,又似是哂笑我。我没有多想,人已来到之前女子说的广场,那时我还不知道是纪念馆所在。

近傍晚了,暮色的影子若有若无。那几个汪曾祺纪念馆的字样本不大,黯不显眼,我没有注意到。所以站在那里我又糊涂了。问路边站着的一位保安。保安如实告诉我说,这里就是汪曾祺纪念馆呀。我说,我要找汪曾祺故居。他指着说,故居在那边,纪念馆后面。我刚过来的地方。

我跟着又转回去,来到“汪宅”那个门前。那几个“忽悠”我的中老年人已经离开了。后来我想,他们知道我的来意,是顾虑我打扰汪家吧。因为,汪曾祺故居现在仍住着他的妹妹一家和独身弟弟。是不对外开放的。

我背着包,打“汪宅”门前继续往巷子里走。一个弱弯,也就不过十来米,汪曾祺故居就出现了,上面有方牌子标识介绍。

夜灯不知什么时候亮了。我总算找到了。熟门熟路,好明天再来看个究竟。我这才踏实的去附近找旅馆,住了下来。

这就是我当天寻找汪曾祺故居的经过。有点啰嗦,但我想如实记录下来。

竺家巷9号汪曾祺故居

接下来两天,参观了汪曾祺纪念馆,去了镇国寺,访了文游台。其余的时间,多在东大街、草巷口两条街巷上,还有大淖一带闲逛。

汪曾祺故居自然不能进去,叫我颇感失望。只好在参观纪念馆时,到馆后与故居毗连在一起的花园中看一看。花园中有海棠,桃花,还有丁香,花开正时。

园中故居后侧有路台可以上到“屋顶”,斜看故居,那个汪宅门内有一个小院落,晾着衣服,散堆着旧物,极其平常。故居是两层,青砖黑瓦,感觉房间不大。不豪华,也不气派,但紧密,精致,小而实用。

故居坐南朝北,面巷开两扇门。门上贴着红纸对联,左门上写的是汪曾祺喜欢的句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小幅的对联,毛笔字写得也小,端秀。特别低调,毫无张扬。也让人感受到,作为作家汪曾祺的生活态度,人生格局。安安静静过自己的生活,把生活过得有滋味,不向外求,注重内在。

一个很实际的收获,是除了在纪念馆参观汪曾祺的生平,近距离了解外,便是买了他的三本书,很有纪念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喜欢一个作家,自然是一种认同,某种相似。去读他的作品是了解和学习的最好方式。不过,回来近半个月了,还无暇去读。

当时,我为没有到故居内参观而感到失望。现在来想,释怀了。试想,就算是参观了故居,不过也是房子内介绍他的生平事迹,陈列他的相关物品,如此这般,纪念馆的功效也近似了。

另外,去走了走他笔下的草巷口,东大街,大淖,文章与现实相映照,既真实,又有变化的不同。通过实地走访,似乎可以更能接近汪曾祺那时的情怀思想。不仅如此,我也在想,眼前的地方是怎样就写成那样有趣的文章来的呢?

草巷口

这一番走访,其实跟参观故居差不多。或者说,草巷口,东大街,大淖,乃至高邮更广大的地方,都成了汪曾祺故居的一部分,是他精气神的一种延伸。

除此之外,参观汪曾祺故居,还应该包括与它相连在一起的其他建筑实体。从北接东大街,东大街一直往西走,可到运河,高邮湖。东至傅公桥路,南至傅珠路,澄子河。以竺家巷为西界线,往北是草巷口,大淖。这一片区域全与汪曾祺(的作品)相关。与故居连在一起的有纪念馆,汪迷部落,汪老书吧,祺菜即汪氏家宴等。还有一个地下停车场。如果想吃地道的干丝,我想汪氏家宴一定是不错的。可惜,这些地方我并没有进去。

去高邮也罢,参观纪念馆也好,总之,我想我们所希望的,还是回到写作本身上来。如果能因此学到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才是价值意义,不辜负,不白费。

拿在纪念馆看到的,汪曾祺说的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散文总得有点见识,有点感慨,有点情致,有点幽默感。

“其实,看山看水看雨看月看桥看井,看的都是人生。否则,就是一个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不是散文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