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晓得三个真不简单的“一”: 为学之本的“一”? 为仁之本的“
你可悟得一字一道一大道?这三个“一”,还真不一样,更不简单!
一是为学之本,一是为仁之本,一是一切之本。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注释:识(zhī),记住。一以贯之:用一个中心贯穿着。
译文:孔子道:“赐!你认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的东西贯穿着它。”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①一言:一个字。言,字。
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赏析:孔子教子贡掌握求学的根本。《集解》魏何(晏)说:“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堡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以一知之。”(十三经注疏•卫灵公第十五)梁皇侃说:“言我所以多识者,我以一善之理贯穿万事,而万卫灵公篇第十五417事自然可识。故得知之,故云子一以贯之也。”(同上)
清焦循《论语补疏》:“孔子以一贯语曾子,曾子即发明之云:‘忠恕而已矣。’忠恕者何?成己以成物也。”清孔广森《经学危言》:“告子贡之一贯与告曾子之一贯语意不同,彼以道之成体言,此以学之用功言也。”
关于一贯是什么的讨论,诸家说法不一。明王阳明认为是知良知,宋程颐认为是穷理。梁皇侃认为多学而识。清孔广森认为是学之用功言。恐怕均不符合孔子原意。孔子所持的“一”,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可能就是一个本质的东西。只要掌握了本质的东西,就一通百通了。那么这个本质的东西是怎样得来的呢?是知识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吗?孔子已加以否定,这是学,不是一。我们可以从老子的话中得到启发,加以理解。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德经•右第四十一章》)为学日益,就是一天一天积累知识,这是为学。而为道呢?就是要一天一天减损,一切私心杂念统统丢掉,最后人性本原的一就出来了。坚持这个体现本性的一,就可以把一切贯穿起来了。
庄子借庖丁之口道出:吾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
九九归一,一笔开天地。
一窍不通,六窍通也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