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好了,也不一定是个好品牌
文:耳双生
在简书上,比较适合掰扯一些云淡风轻的闲文,今天实在是时间有限,干脆就写硬一点,谈一谈工作吧(比较适合快一点交稿)。
最近一段时间,确实比较忙,写文字的机会自然也不多。不过品牌这个词,倒是比较常进入身边的工作对话和讨论中。
处于公司的初创阶段,也许,品牌的问题也是大家心里面,依旧存有争论的地方——我们一家初创公司,究竟是要做品牌,还是要销量(售)?
谈这个话题前,稍微扯开一点,恰好今天开车路上,听到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的思考、见地,只是思想生态中的一个物种,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性的见地、见解,其实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一种思想观点的生态圈关系。
所以,从以上这个角度,我接下去文字的观点也就相对轻松了很多。
说人话的翻译就是:抛砖引玉。砖和玉其实都同等重要。
当然,从物种的进化角度来看,如果是一种单一的生态圈或是跟外部环境契合得太一致太紧密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物种肯定也不会存活得长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物种需要有天敌,形成一种生态链,从而变得更为稳固。思想、观点也一样。
绕回来,我们接着讲讲身边的品牌和销售论之争。
持有做品牌论观点的人,其实,也非常站得住脚。几乎没有人会否定品牌的重要性,尤其在过往几十年的商业环境里,在国门内的海外所谓洋品牌,让我们心向往之却怒己不争。
于是,总结下来就是中国人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似乎变成了另一种洋务运动和民族复兴主义情结。
但中国这30多年的商业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种很典型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的制造的确很厉害,可以造出来任何你想像得出,以及想象不出的产品。
但尴尬的是,那些产品一旦打上了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和logo后,偏偏就卖不出高的价格。
但销量,也许并不差,甚至比同等国外的洋品牌还要好。
这种奇怪畸形的现状,就自然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偏见,认为“销售”和“品牌”,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我们不缺产品,缺的是品牌,品牌好了自然销量就好了,也可以卖高价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因为大众误解,从而将“品牌”的定义进行了曲解或者模糊化的案例。
在这种认知下,就出现了上文中的那一个典型的问题——究竟要做销售还是做品牌?似乎这两者是对立的。
换个角度,我们看一个产品是几乎一样的,比如汽水,但换个品牌就有了明显的不同了。这是为什么?
其实,产品是物的代表,而品牌,则是人的表征。产品可能是同样的,但人就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摸一样的人,就是说明了品牌的最根本的作用——区分性。
人要跟周遭打交道,自然就有了性格、态度、情绪等一系列的表达交流和情感的一面,也会带着人本身的相貌、形象、肤色等物的一面。
那作为品牌,就是属于这物+人两者之和,有理性有感性。理性是基础的认知,感性是情感的链接。
实际上,一个企业所谓打造出好的品牌,一定是关于这个品牌方方面面的总和都打造得很好。而这个总和,包括销售、包括营销、策划、包括销售的团队,也包括销售以外的,诸如客户服务、物流甚至前台的接待等等。
因此,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其实品牌是包含着销售的。甚至销售的全部过程都在品牌的概念内涵中。
所以,你还简单的认为,要做品牌,就是做个logo、slogan、做一个主视觉、打电视广告、互联网广告等等这些吗?
当然,我也表示理解。因为品牌这个概念和定义,确实也是被误解得很深。
但如果看完上面这些文字,当有一天你的老板告诉你,我们要做中国的民族自己的好品牌,你可千万要留个心眼,别轻易的拿这一套理解跟他掰扯。
毕竟,他的确是一位有梦想有情怀的好老板。
你首先要做的,是应该大声的响应他。
但在具体做法上,请记住,有销量才是活下来的基础,有好销量才能机会成为好品牌。
因为销量不好,肯定不是个好品牌。
但还是不得不说:销量好了,也不一定是个好品牌。
至于为什么,今天是没法再展开了。零星的用手机记录下如上的文字,下回再找机会,再接着聊聊品牌的其他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