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梅||纳克立方体的启示
今天读了1.2【心理学的六个主要视角】(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4-6页),读后我有些欣喜若狂,更是茅塞顿开。因为本书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视角,以一个大多数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拖延,来分别阐述。这一举例解决了我对自己拖延问题的认识。其实,生活中不只是学生,我想每个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拖延,这个课题值得每个人都深思。
这个,一目了然本书介绍的现代心理学的六个重要视角是:生物学视角、认知视角、行为视角、全人视角、发展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每种视角下都衍生出一套关于心理和行为的新概念。
在审视这些视角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视角对人的行为都有其独特的解释。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心理学的多维视角,它们是你心理学工具箱里的重要工具之一,会帮助你了解人类的行为。
NO.1生物学视角认为,人的人格、偏好、行为方式和能力都基于个人不同的生理构造。这个角度看拖延,可能是因为一些化学物质被抑制(Liu,2004)。
NO.2现代认知视角认为造成拖延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拖延者经常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说明认知预期在我们行为模式中的作用;二是拖延者可能是验证性偏差的受害者,他们可能只记得上次拖延依然完成任务的经验,而忘记了因为拖延而导致没有完成任务的经验;三是他们认为拖延的人可能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是问题,他们告诉自己有压力都有动力。
NO.3行为视角认为,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能够从推迟不想做的事情中获得奖励,比如把更多时间花在想做的事情上,也就是那些可以获得即时满足的事情。另外,当你拖延任务计划并且在最后一刻完成时,你会从成就感中获得奖励。
NO.4全人视角中的精神分析师会认为拖延这种自掘坟墓的行为是由于对失败的无意识恐惧造成的。特质与气质心理学家可能会将拖延解释为人格中责任感的表现。比如,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对承诺非常看重,几乎从不拖延。而习惯性拖延的人,即使到了最后期限也不会感到紧张,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责任感或者天性懒散(因此才有低焦虑)。
NO.5发展视角对青少年的拖延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拖延是这个年纪的正常行为,青少年还在学习如何估计完成多个任务需要的时间。
NO.6社会文化视角认为,人们周遭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可能会控制那些会影响行为的因素。比如,拖延,有些文化特别看重最后期限,这会影响该文化下人的行为。
图文并茂版本书认为,以上的六个视角对人类活动的全面概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像我们拖延的例子,不同的视角都能合理地应用到一个具体行为中,且一个视角就能充分解释这个行为。
在学习中,【亲身实践部分】“对纳克立方体的内省观察”让我印象最深。(具体内容如图)
你的感受是?纳克立方体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它可以用来比喻心理学的多元观点。就像对于立方体的角度没有唯一答案一样,心理学中也不存在完全正确解释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唯一视角。换言之,我们要想完全了解心理学,就要学会不断转换视角。
我也一直带着昨晚刚刚发生的“没有按时完成写作日记”拖延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
昨天的阅读日记耗时半下午和一晚上,很是拧巴,写到最后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在请教老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又陷入了熟悉的“场景”:我在努力完成作业(任务),却无法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进行自我安慰“自己的拖延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完成”,在合理化防御的背后,又担心拖延后的质量不如期待的好,所以内心冲突更加明显,焦虑状态让自己更加拖延,到最后不得不交时才交,……如此反复。
青红老师说“先找到写作的感觉,再去看表达措辞”,李老师说“完成了的就是高手”。通过学习我从不同的视角解释找到了答案。
书中还提到“当然,这不并代表该视角的解释就是行为的理由。相反,它们的作用是解决出现的问题行为或者理解他人的行为。”
知道了自己的拖延原因,不能把这当作我可以继续拖延的“挡箭牌”,而是如何成为帮助我解决这一问题行为的“王牌”。所以,我在想这一拖延的“症状”到底想要告诉自己什么呢?我不禁想起了老师的“冲突的背后是需要没有被满足”这句话。那么“我的需要是什么?”“这真的是我所需要的吗?”“我该怎么做?”……
我想要通过写的完美得到老师的关注、肯定……而我参加这次研修的目的是掌握知识提升自助助人的能力。所以就像老师说的先能写出来才是当下最需要的。
学习了老师提出的咨询师需要具备的“十大理念”后,我提出了“生活中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理念呢?”这样的思考,这时有一条慢慢清晰了,那就是“我的需要是什么?”“这真的是我所需要的吗?”如果真正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自然就知道怎么去做了。只是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澄清自己的过程。
修行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