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班额教学的思考

2023-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活在当下_ab41

大班额教学如何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静悄悄的革命》中强调要去除班级中的形式主义,打破学生主体性的神话。

班级中的形式主义之一:手势。老师在班级授课中要求学生举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要求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会因为紧张或其他原因,可能无法完整地规范地表达真实的内心想法,因而造成了沟通障碍。

试想一下,如果学校开全体教师会议时,校长要求老师举手并站起来表达意见,作为老师的我们内心作何感想?是否在站起来的一瞬间突然忘记了想要说什么?

我也赞同作者反对手势,也希望可以和学生平等地像谈话一样地进行交流。但在真实的课堂中如果去掉手势,如何在大班额的班级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呢?会不会出现乱成一锅粥的现象?课堂无法控制,纪律乱糟糟的班级,好成绩从何谈起?

班级人数多,课堂上想要回答问题的学生比比皆是,老师只能通过举手来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太多人举手的课堂就显得班级热闹哄哄,老师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和协调班级纪律之间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老师想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确实需要勇气。

班级中的形式主义之二:热闹的课堂。教室里学生回答问题时此起彼伏,看起来好像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应该是一堂好课。作者提出作为教师,我们要创建善于倾听的课堂,让被动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静心倾听其他孩子发言时,所做出的合作的、反思的、能动的回应和倾听才是发挥本身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和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相互融合,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才真正地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态度端正,有强烈的学习需求,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突显主体性。

在大班额的学科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平衡班级纪律和发挥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着实是一个大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