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塔专栏创作谈写作

由《黄金时代》想到王小波

2018-03-12  本文已影响58人  续事创意写作工作室
题目撰写:神楽

作者:炸小鱼

下午五点多的时候学校停电,就着些微的天光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文里他开头结尾都提到了自己为何只挑了几个人来写,为何写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件事:智慧,有趣和性爱。因为面面俱到的写就需要用史笔,而他,没有这样的笔。无知者从不认为自己无知,而智慧的人之所以智慧,恰恰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知识边界。王二是个智慧的人,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的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在权力,金钱,美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中,除了王二,又有几个人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毕生所需要的呢?

智慧,是王小波在世俗中前进的动力。

他认为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中国倡导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讲谦虚礼让,讲道义德行。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是对于品德高尚者褒奖,对于道德败坏者贬损。然而须知好人有硬伤,坏中有炎凉,说穿了就是人性的善恶,对于此,我们不该回避粉饰,应当直面贪欲,因我们生而为人。

《黄金时代》里有这样一段话“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可见他也在追求天性的解放。但世俗生活不是写文章,生活中的王小波不善言辞,鲜少交际。出版等事宜都是夫人李银河在打理。

王小波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文革,大跃进,红卫兵,大字报。所闻所见都是一些荒诞之事。德高望重的教授被批斗,正确的言论被噤声。他亲眼看着写哲史的父亲将稿纸丢进火盆,那是一个容不下思维的年代。在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同一种声音,同一种面孔。

有个秘密令他惊恐万状,这就是自己“在需要极大快乐和悲伤的公众场合却达不到这种快乐和悲伤的应有水平”。

在金水河畔见到伟大领袖,别人欢呼雀跃,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他却无法融入这激荡的情绪场,恨不能马上昏厥过去以掩饰。事实证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并不值得沾沾自喜,那该是怎样的惶恐啊?像一株藏于麦田里的秕子,虽然相似,却是从骨子里的不同。生怕被发现,然后被铲除。

可他仍是提起笔,想要给与我们分离于道德的真正知识。一如当年的鲁迅。

十几岁时我只能看见他笔下的性爱,如今读来,却多了许多的感悟。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他最终也没扛住生活的捶打,留下了未完的《黑铁时代》,跟王朔签下的下一本长篇也来不及兑现。我总觉得遗憾,若是王小波还活着,如今也该60多岁了吧,或许写出很多智慧的,有趣的作品,或许还在给李银河写温柔多情的诗。他大概是个瘦高的丑老头儿,眯着眼睛看不惯虚伪迷惘。

或许有太多的或许,但世界上只有一个王小波,再也不回。

有好多人戏称自己是“王小波门下走狗”,我也是其中一只。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