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孔明
谢芷晴
在人们心中,诸葛亮是那个拿着鹅毛扇的智者,是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见到的智者,是为刘禅出谋划策铺好君王路的忠臣。
诸葛亮的才智体现在很多地方。如出师表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他提出了自己对于政府官员管理方面的意见,应该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回忆与先主的对话,运用史实告诉后主刘禅,要信任贤臣远离小人,不要重蹈覆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是诸葛亮回忆往事,感谢先主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愿一路追随,体现了他忠心耿耿的品质,不慕荣利富贵。也体现出了他对刘备的忠心。试问现如今有谁可以做到,当权力富贵都在面前的时候,依然能选择仁义。刘备病死前,曾对诸葛亮说,你若能扶持刘禅成为一个好的君主,那自然很好,若是他没能做到,可自行夺位成为皇帝,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当我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了。他生活在乡村,不问世事,却对世间形态了解的了如指掌。抓住核心——广纳贤才。对于民族问题,他也是明白不少。对内使人民团结,安居乐业。对外,与各邦族交好,避免矛盾战争的发生。当然他也有为刘备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如果天下有变,则应该如何,事无巨细,安排的条条在理。
人们都说诸葛亮是操心死的,我觉得也是,他考虑问题总会从表到里,会考虑到人们想不到的问题。这才是他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