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用典解说之“子胥善谋而吴戮之”

2022-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逸川

第1个典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也同样发生在春秋末期。

主人公伍子胥(伍员,字子胥)原本是楚国贵族,其父亲伍奢曾任平王太子楚建的太傅,祖父伍举更是出任过右司马,且与楚国王子结亲,地位可谓十分尊崇。

公元前522年,平王宠臣费无极担心太子建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就设下陷阱,逼使太子建流亡国外。身为太子太傅的伍奢因此受到牵连,与其长子伍尚一道殉难,而其次子伍子胥则身负家恨流亡国外,几经辗转才最终抵达了吴国。

在吴国落脚之后,伍子胥看出当时还是公子的吴王阖闾极富野心,于是便积极出谋献策,助其刺杀吴王僚实现篡位,由此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吴国的国相。

当此之时,阴谋陷害伍氏一家的始作俑者费无极已经受到诛杀,受其蛊惑而杀害伍奢、伍尚的楚平王也已经辞世,但伍子胥内心汹涌的复仇烈焰却始终没有熄灭。他将希望寄托于将来必然会爆发的吴楚战争,为了实现复仇大业,他在吴国国内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改革措施。

经过多年的绸缪,到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蔡、唐等诸侯,采取迂回奔袭、机动作战的方式,在柏举一举击溃楚军。随后,又趁胜追击大举侵入江汉,攻陷了楚国的郢都,而伍子胥也以一种极端羞辱的方式,实现了对楚平王的复仇。

尽管在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吴国未能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但此战以弱胜强攻陷郢都的战绩,还是让伍子胥名声大噪,为他博得了身前身后名。

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伍子胥继续辅佐阖闾、夫差,连续取得了击溃越国、打败齐国、收服鲁卫等诸多成就,为夫差进军中原、争夺霸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让他足以当得起“善谋”二字。

然而,即便如此“善谋”且取得了巨大的功业,伍子胥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公元前484年,由于在处置越国与攻打齐国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伍子胥屡屡进言不仅未能得到采纳,反而还因言语过激与夫差产生了裂痕,最终被赠剑赐死。

也正因为如此,韩非才说“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任他有再多的功绩、再傲人的才华,只需要君主的一句话,马上就能让你尘归尘、土归土,你还没有反抗的余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