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第六章
大乘菩萨,悟六度万行之法(“度”梵语是“Pāramitā波罗蜜多,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字义是“到彼岸”,即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佛教宗门派别很多,今言正宗者,就是般若(般若即宇宙之道法,构成世间和宇宙的一切真知,求得般若智慧,即是对道法自然的最终循迹。)的甚深法。般若为诸佛之母,是最上乘之法,所以就是正宗。
其实,小乘、中乘、大乘是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小乘通过六感(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认知世界,看到事物外在的表象。中乘能过“行为行动”认清事物发展的过程,佛祖通过自修自证,看清从
“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大乘是通过研究总结事物属性与发展过程,获得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原动力。《金刚经》的伟大就在于她从辩证唯物主义慢慢过度到唯心主认,他利用唯物主认知世界(承认物质第一性),再到介于唯物与唯心之间,认清事物发展的过程,最后到唯心主义(明智精神第一性),总结出宇宙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我们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做事。
只可惜,世人无法抛弃“我相”,物质的诱惑,就让我们的双眼无光。
佛祖,在讲完众生相与四相后,接着说道:“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灭度的念头,即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还是自性中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意思就是他胶是未悟的菩萨,还是众生。已悟的菩萨方是菩萨。实在是他们自性自度,如来我,并无功于他们,但他们也不可有:得如来我灭度的念头。若存些念头,即执著四相,就不是菩萨。”
在本分的最后,佛祖用自己的团队现身说法(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面对众多听法弟子,佛祖再三告诫:我消灭你们的妄念,恢复你们的本性,让你们抛弃邪念,脱离苦海,但你们不能有我灭度你们的念头,如果有了这样的念头,那我就白灭度你们了,因为你们住了四相,还是无法获得自己的本性,还会陷入无过无尽的苦海中。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只是求得答案的工具,并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佛祖通过讲经说法,灭度世人,并不想让世人的思想停留在佛祖灭度世人这件事上,更不能停留在经文上,而是要让世人继续前进,不要停留,让我们的思想到达宇宙的原点,找到宇宙的原动力。这也是佛祖一直讲的:佛法如竹筏,苦海已渡,竹筏可弃,继续行路,探寻原力。思想是无限的,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我们的思想停留在某件事物上,我们的思想就会带动我们的行为停滞不前,我们就不会进步,人类的生命也就到此为止,所以说宇宙间唯一不变的定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先人洞悉了宇宙间的日月星河、四季更替这种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才认为世间的君子应该也是这样,自强不息。一是坚持为之,二是按自然规律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