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动机和职业耗竭
人到中年,有一个名词叫中年危机,表现是多方面的,有身体上的疾病生理机能的下坡,婚姻两性关系的坎坷,以及职业上的两难,尤其是疫情以来,经济的艰难有些企业裁员,有一些40-50左右的中年人陷入了失业就业的困境,我朋友做高层管理,和他聊天,他认为有些人的困境看是年龄问题,背后还是在行业里能力不足,一个人在一个职业岗位做到这个年龄经验应该很丰富了,即便失业凭借个人的能力再就业也是可行的,难在能力一般,又不愿意屈就,所以才困住。
朋友是从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来看,我关注的是从业十多年也有可能20多年是什么限制了一个人他不愿意成就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没有一个人不想过好日子,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只要好好工作就有大好前途。放眼现实生活,什么样的人生都有,这么简单粗暴的去看人生是对一个人的不尊重,就好像说考试考得差,妈妈来了句,人家都考的那么好为什么就你考得差,这样说就一下子把这个孩子推的很远很远。也是一种抛弃。很显然说这样话的人也是一个情感隔离的人,她没有能力帮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成长,也许自己都没有成长好。
有的人看着往火坑跳,直冒火也没用。有一个熟人,真的是那种在他面前放钱都不会捡的那种,他学历不高,但人乐观帅气,勤快热情,朋友很多,做得一手好菜。但就是做什么职业都坚持不多久,做事起来很认真的,也很勤奋起早贪黑,有一些计划听起来也很专业。我有时也很疑惑这样的人为什么多年来一直处在亏损中,欠了一身债不说,既没有陪伴老婆孩子孝顺父母,经济上也未能支持家里。
所以就很好奇一个人是怀揣着怎样的梦想走到社会的?以及对梦想的态度!
心理学会认为愿望不是用来满足的,欲望是一个驱力,或者说它是让人活下去的动力。目标就是朝向的注意力。就好像说一个人想要挣钱,他有这个愿望,他接着就会努力,想尽各种办法去挣钱。想尽各种办法就一个探索的过程,当他果然可以做到的时候他就会充满自信,会继续努力。但对于有些人在几次失败后会很有挫败感,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就像我这位熟人,他很努力,也希望家人支持,每一次聚会他都拿不出钱来的事实一定是一个不少的打击。一个人苦点不算什么,最让人绝望是的看不到出路和希望。
一生能从事自己喜欢自足且能影响他人,比如马云,刘强东,叫事业。如果能养活自己但并不喜欢,我们叫工作。现代人有一个折中,白天从事轻松不喜欢的工作,回家做自己喜欢的,这叫斜杠青年。不喜欢可以过一时,过一生需要从小尝试开始探索。如果自己的幸福感多数依赖于外界环境和他人,反而更容易陷入困境,感受不到幸福,这种感受不到职业带来的乐趣反而迷惑,甚至痛苦就可以称得上职业耗竭!有的时候是源于职场压力,需要按下暂停键休息调整。有的时候确实是因为自己对这个职业的不喜欢,这一个可能比职场压力更严重。犹如与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一样,不喜欢是一剂毒药,侵蚀人的心灵,会让人对人生产生怀疑,心理架构发生歪曲,这才称得上真正的浩劫。
人生是一个故事,主角是自己,如何谱写自己的故事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做到主宰自己的命运对很多人而言很难,因为往往走着走着就会被人生的不确定打乱。到了中年才发觉即使自己做了一个听话顺从很努力的孩子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何不试试按自己需求活一回?你想过怎样的人生,这是中年危机后也是下半生要思考的。
我非常认同荣格把人分为三段的,1-18岁是母亲阶段,是一个需要接纳滋养呵护的阶段。这个时间我们给予这个时段的孩子足够的信任包容,让他们去探索。18-35岁,就是父亲阶段,父亲阶段就是做事和与现实打交道阶段。古代是男人是要去打猎的。无论怎样,尽量获得自己能力上胜任力。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也很有必要的,我记得自己参加工作后,因为年轻有精力就会把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后来一直从事一项工作长达7年,7年让我在这项领域就很擅长,全部精力投入我也学会了集中注意力带来的习惯福利至今滋养我。以至于我后来改行打下了基础,这都在吃着当年年轻时的红利。第三个阶段是35岁以后,也就是中年以后,开始自性化阶段,向内探索,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象征阶段不是完全的以年龄为主
做任何事当你想这是为自己做的时候,意义就不一样了!
当我为孩子们做饭,每尝试一个新菜品,感受比吃到更开心,当我和同事们讨论个案那些灵魂的碰撞也让我回味无穷,当我在敲下这些文字,随时奔发的灵感让一切都显如此自如和谐又充满创意也让我收获满满。当我和老公因某个观点畅聊半宿或话不投机剑拔弩张,这都是我,不因为他人的不满而否定自己,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