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师:千古诚信第一人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儒家极其看重诚信。
不仅如此,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秋末期陈州历史名人颛(zhuān)孙师(前503~前446)就是一个笃信诚信的人。
他为了牢记孔子关于“忠、信”的教诲,经常把其书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颛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一致记载:“颛孙师,陈人”。
《史记三家注·仲尼弟子列传》引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127~200)的注解云:“颛孙师,陈人,○索隐:郑玄目录阳城人。阳城,县名,属陈郡”。这说明颛孙师是陈郡阳城人。
图片来自网络春秋战国时期,登封阳城先属郑国,韩灭郑后又属韩国,但从未隶属陈国,因此,陈郡阳城只能在今商水,不可能在今登封。“郑人”、“陈人”不能混为一谈。
颛孙师是孔门七十二贤、先贤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是我国古代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一生追随孔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创始人。
他被韩非子誉为“八儒之首”,《论语》中有十多处记录他的言行。《大戴礼记》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等七篇均为子张氏之儒的著作。
颛孙师好学深思,在忠、信的思想上受孔子教育极深。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就是文献、古籍等;“行”就是指德行;“忠”是指对人尽心竭力、忠诚忠实的意思;“信”是指诚实守信的意思。
图片来自网络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文、行、忠、信是孔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忠、信是孔子倡导的重要道德原则。
人无信则不立,无忠则无亲。在孔子和儒家那里,忠、信常联合为一个概念。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1033~1107)认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颛孙师跟随孔子在陈国、蔡国两国间受困,问孔子如何才能畅行无阻。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是这样回答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蛮貊(mò)”是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方,貊在北方。
翻译过来就是“言语忠信,行为笃敬,即便在蛮貊之国也能通行”。于是,“子张书诸绅(古人穿衣用大带束腰后,垂下的带头部分为‘绅’)”。
图片来自网络颛孙师就是把孔子这些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由此可见,颛孙师是一个钟爱诚实守信的人。
有一个故事也能说明颛孙师对不讲诚信的人不屑一顾。据西汉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杂事》记载,颛孙师听说鲁哀公(?~前468)礼贤下士。
他千里迢迢从陈国跑去拜见鲁哀公,等了七天,鲁哀公还没有接见他。于是,子张一生气,就拍屁股走人了。并说,原来鲁哀公所谓的礼贤下士,犹如叶公之好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