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不得不死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没发达前,连吃饭都成问题,经常到下乡南昌亭长家里蹭饭,蹭了好几个月。后来亭长老婆给脸色看了,才不再去。饿得可怜,洗衣服的大婶看到了,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连续给吃了几十天。韩信对洗衣大婶说,等发达了一定会报答她,大婶听后很生气,说看他出身不低,又是一个大男人,却连饭都搞不到吃,可怜他才给他吃的,可不是为了等他报答。镇里的一个无赖少年,看韩信无所事事又神气活现的样子,就耍他玩,逼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
后来韩信当了楚王,老家这一片正是他的势力范围。他找到洗衣大婶,赏赐了千金,很多很多的钱。只给了下乡南昌亭长百钱,不算多的一点,说主要是他做好人不彻底。又为体现他的大度,反过来遮羞曾经钻过无赖少年的裤裆,倒给那小子封了个中尉的官。
按实际给他最多恩惠的人,回报的却最少,理由是他好人没做彻底。这种做法,想起来挺有意思,却正体现了我们一般人的认识特点。因为带上了感情,感觉别人对自己忠诚得不彻底,失望并负气了,反倒不如一个直接羞辱过自己的人呢。
其实,亭长家里也不算富裕,最基层的一个公职人员而已,老婆还需要亲自下厨做饭呢。让他连续蹭了几个月饭,很不错了。亭长老婆那天要不给脸色,难道还一直蹭下去,吃个没完吗?总要有不能再蹭,自己不好意思再蹭的一天的,只是缺少一个让人感觉显情义、不尴尬的结局罢了!韩信以亭长“为德不卒”而责备他,也因此给的报答最少。其实他自己的做法、遭遇,跟亭长是一样一样的呢!
刘邦听萧何的推荐,给他当了大将军。他上位后,抓住机会,打了很多漂亮仗,权势越来越大。他对刘邦是感激的,但忠诚是忠诚,却绝对没有百分百。一次是在刘邦急需他帮助时候,趁机拿了一把,让刘邦封他当了齐王。另一次是,刘邦和项羽打得旗鼓相当时候,他曾经左顾右盼,沉吟不决该帮谁,起过私心。后来刘邦得了天下,他功高震主,一次次被削权,最终被吕后设计杀死了。
韩信正大权在手时候,很多谋士都给他分析过形势,说他功劳大到刘邦都没法再赏赐了,而忠诚度又不算高,作为一个威权很重的下属,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都是足以亡身的。韩信也不是不知道形势,也不是不明白自己的小算盘被刘邦看得清清楚楚了,但他最终还是投向了刘邦,理由是认为他建立的功劳多,刘邦不会完全不体念的。可结果呢?!
韩信在考虑自己对别人时候,引以为恃的是对人帮助大,而自己“为德不卒”的那一方面却认为不是那么重要的。但谁想到,刘邦对韩信也跟韩信对亭长一样呢!
韩信之死,当然主要是因为功劳大、能力强,为上司惧怕。但他在失了王位、地盘、权力后,尚且不能免于一死,“为德不卒”就是很重要的原因了。假使刘邦能想得开,韩信拥兵百万时候,思想开点小差,想自己捞点好处,也是一般男人的合理想法,他在那么个形势下最终还能回身投靠自己,已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感情了。刘邦如能这么想,韩信或许还有不被杀害的可能。但很遗憾,一般人的认识不是这个路数,尤其是能力越强、地位越高的人,越发自负,对别人的忠心要求越高。韩信之死,不可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