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101:如何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名利之战,当然是残酷的。
一、 职场的身份
我23岁时的那份工作,常在各个城市出差,于是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让我在2年之后回想起来,有了一个象征性的归纳总结。
那就是比起银行卡数字的增长,比起职位的提升、股份的增多,他们更关注的是自我的成长、利他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灵性互动。从自己的专长和专业出发,成立工作室和品牌的人占了多数。且往往都初心纯正,讲究生活美学,讲究平衡之道。
当时的公司早在4、5年前就做起了知识付费讲座、课程和工作坊,比起现在鱼目混杂的网上直播课,付出的心血多无数倍。但没有想过开分公司、融资、数据增长,其中有利也有弊,在此不必展开细讲。
年轻人嘛,不用做大数据调查也知道,绝大部分人向往的是高薪、全球500强上市公司、福利、下午茶,用这些作为“诱饵”,可以俘获前赴后继的教育制度受利者。
于是更多的中小型创业公司开始鼓吹并轰动:“你们得多吃点苦啊,我们当时在BAT,那都是带着牙刷毛巾经常通宵睡在办公室的。现在华为都是996,腾讯晚上11点还灯火通明呢。你们不多加班,怎么成长啊?”
这些,是他们真实的肺腑之言吗。
如果是,那这些领导者们高层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会这样宣扬鼓动吗。
把时间都捐献给工作,忽略个人业余时间的学习提升。在你离开一家公司时,你手上的项目移交给同事,你过往的战绩被抹为“0”,你的办公室或工位上会有新人再次摆满私人物品。
前XX公司项目总监,前XX公司副总裁,这样的名片或是微博认证,除了带给你一丝丝虚荣,还剩下什么?
有自己的蓝图规划,有自己的风格地图,才不会越忙越迷茫,以至于依靠的树枝垮了就只能坠落在半空中。从刚毕业开始的第一份工作,就建立自己的资源库、素材库、知识库,每完成一个策划案,跟进一个项目,都认真复盘,累积好个人作品。
你建立起来的身份的独特性,才是你可以立足的价值。
二、 个人的身份
我从第一期起就看了《创造101》,长得好看还那么努力,每次看到她们哭,我都觉得感动到了。
但101个女孩,最终要出道的那11个,在第一次公演时就基本上很分明了。其余人都是陪跑选手,最关键的是,这些16、17、18岁的女孩大多放弃学业,为了跨进娱乐圈做昙花一现的当红流量。
明明拼尽了全力挤进这个斗兽场,中途掉下来还不算悲哀,只怕天赋不是吃这碗饭的人,过了一两年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生在湖南这座文化娱乐大省,从小看着多如牛毛的选秀节目,工作后了解了比赛投票的操盘规律,不得不说,每一个在台上站稳脚跟的人,都踩着成千上万的失败者。
名利之战,当然是残酷的。
马东来101上课时,面对菊姐的提向,他说差异性才是最重要的。不是整成千篇一律的网红脸,不是装可爱撒娇卖萌,我还记得陈绮贞唱的那一句:“美丽会凋零,腐朽我的爱情。”
杨超越的那一团棉花填充的内心,充满了畏惧吧。即使是沈眉庄也得诚恳地多说一句,王菊的实力,还匹配不上国外媒体给她的赞誉啊。赖美云被香港导演王晶点名说丑,作何感想呢。
吴宣仪、Yamy、孟美歧三位,25岁以后还红吗?
每个人都说舍不得舞台,还没有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实力,还有惊喜没有表现给大家。但在娱乐的竞技场,哪有“没有准备好”可以用来当借口。
年纪尚轻,便觉得青春可以浪费,以为要成为理想中的那个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一晃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一事无成。
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点,只能嚷嚷着说:“我的努力还没有被人看见。”
不是没有人看见。
是自己还不够出色啊。
作者:鹿切慕溪,白天是活蹦乱跳的写作少女,晚上九点就犯困。影评,情感,时尚,什么不出名就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