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书电影教育

教育之源:但求真实,不问西东

2018-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绿衣香

每次看完电影,灯一亮大家就匆匆离去,仿佛不愿多呆一秒。

然而《无问西东》结束后,灯亮了好一阵了,演职员表也过了,大家还没有离开影院,因为还有一大批熟悉的名字: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钱钟书、朱自清等历史名人与国学大师的简介。

大家一直等着看完简介才恋恋不舍地出门,还一边议论。

就冲片尾最有含金量的彩蛋都值得一看。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叹教育的无力,

然而《无问西东》却显示了教育的力量,

里面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

开启了一场教育盛宴,在历史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抗战八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

西南联大一共培育了3882名学生,

其中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1位两院院士,

以及各学科的创始大师、100多位人文大师。

影片中用四段故事显示了教育的影响:

现在清华毕业生张果果在广告公司任职时接触了四胞胎一家人,

他们需大量钱财做手术,果果广告策划未过,

最终选择了自己帮助四胞胎并拒绝在职场使用暗系手段;

1962年,清华毕业的陈鹏把被大家打得奄奄一息的心上人王敏佳带回自己住过的村子,给李想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然后去西北研究原子弹;

1938年,西南联大的高富帅学生沈光耀在违背母亲的意愿下,去了飞虎队当飞行员,最后壮烈牺牲;

1924年,理化专业的学生吴岭澜国文和英文都是满分,而物理化学却不及格,最后在梅贻琦的影响下选择了学习文科。

看似没有关联的故事,其实都受到了梅校长”真实“理念的影响:

果果的父母是李想牺牲自己救下的,他们对孩子的希望就是w健康和开心;

李想是受了陈鹏的影响,陈鹏是沈光耀用飞机投下的食物生活下来的众多孤儿中的一个,

而沈光耀又受美国”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及吴岭澜的影响,

吴岭澜则是在梅校长的支持下选择了自己真心喜欢也擅长的文科,在西南联大做老师。

教育的源头在梅校长那里,他阐释的真实就是: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

即忠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有情义也有梦想的人,可以给别人带去力量和温暖,自己也享受精彩的人生。

换言之,教育的功能就是开启学生认识自我真实的过程,明白自己内心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这样的教育理念无疑不只是做几道题,也不是背几句书就能完的,而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最终教育指向人生才具有终极价值。

梅校长所在的时代,清华北大的校长都经常被赶下台,因为清华北大的办学理念都是学术自由的,校长不能协调就做不下去。

梅校长办学不问政治,不因政治原因开除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干涉学生的任何组织活动,闻一多发表再过分的言论他也没说过。

要真实,必定得有自由。

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条件那么艰苦,环境那么差,西南联大8年里却人才辈出,成为人们口中“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沈从文回答就是两个字“自由”。

老师上课内容是自由的,可以多人讲同题。

有一年,闻一多、游国恩和罗庸开讲《楚辞》,青年教师唐兰和彭忠铎也开了这门课,

老师之间有如“摆擂台”一般,各自拿出绝活,吸引学生去听。

这堂课刚让国学大师讲完文言文还没走,英语老师已经走进教室说要考试,真正的中西合璧,喜欢什么的都能找到相应的老师。

老师上课的方式是自由的。

闻一多上课喜欢抽烟,他的学生也可以上前“借火”;

徐志摩有一次上课带了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一边吃一边讲;

罗常培讲《花间集》的方法就是:不讲。用无锡腔调吟唱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讲完了;

朱自清讲课要求学生做笔记,要考试;

沈从文教写作不赞成命题作文,很少命题,他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讲课主要是聊天,并没有什么课本大纲;

卞之琳则讲大家都听不懂的课,他说英文别人听不懂,说中文还是听不懂;

钱钟书讲课全部用英文,而陈寅恪讲历史从不带讲义,来了就讲,旁征博引,原文都在他的脑子里。

聘任老师是自由的。

只以才论,不问教授出身资历,只看是否有拿得出手的真东西,像沈从文、钱钟书、华罗庚等人都是破格录取的。

学生也是自由的。

没有人强迫联大的学生必须来听什么课,不考勤,文科生可以听理科课,理科生可以上文科课。

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中才可能适时闲下来,思考自己,叩问本心,从而了解自己的真实。

要真实,必定得有风骨。

从民族大义说,闻一多放弃了日本的高薪之下的有保姆有车房的上流生活,甘愿去联大吃不饱;

陈寅格的父亲在日本打进北平后绝食而亡,陈寅格为避免给日伪大学上课连父亲后事都没办完就南下;

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领日本人的救济粮;

林徽因也曾说如果日军攻来了,那么“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从个人角度来说,当时的教授都不怕校长,敢怼校长,敢坚持自己的观点。

赵忠尧为把50克镭带去昆明,化妆成难民,冒着生命危险把装镭的盒子一直放在胸前,坐火车不敢睡,平安到达昆明后胸前已被腐蚀烂了。

梅贻琦校长,庚子赔款清华基金他一直保管,从未挪用,多次拒绝台湾提出将清华基金用于教育的提议。上世纪50年代,他用清华基金在台创立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生前一直不同意将其更名为清华大学,他说,真正的清华在北平。据说现在都还能收到赔款。

……

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他们赤忱、痴狂、小怪癖、小脾气!

为生计发愁,为爱情惊喜,为逝去哭泣,为国抛得得了舒适生活宁愿静坐听雨,在战火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和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文种子……他们就那样赤子一般真实地活下去。

社会的宽容造就了思想的自由,思想的自由造就了大师的风骨,才有那八年”芳华“之后的累累硕果。

教育者有风骨、有自由才有底气普开那扇真实的门。

如果产生自由风骨的土壤消失,自己坚守一方净土也会很难,像张果果。

无问东西,只求真实也许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更多意味着认清真实的自我,叩问自己的真心,在有限度的生命中抵达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