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简友广场想法

聪明的家长都不会错过的《头脑特工队》,是因为……

2019-08-15  本文已影响3人  小燕育儿心经

2015年就风靡朋友圈的《头脑特工队》,无奈由于怀孕,也没有一睹这部豆瓣评分8.7分的动画片。直到去年,被Dr.魏和李开复众多大咖多次推荐,我才和女儿一起观看了这部动画片。

拟人化的情绪小人让三岁的女儿牵动着神经;

主管开心的乐乐,主管伤心的忧忧,生气的怒怒,帮助莱莉躲避危险的怕怕,让莱莉时尚得体的厌厌,幻想的朋友冰棒;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剧情很简单,主要讲述了莱莉从美国西北小城明尼苏达州搬到旧金山后,诸事不顺想独自回明尼苏达州的。以及五个情绪小人在她大脑中跌宕起伏的冒险经历。

在莱莉的大脑中有一个情绪控制台,友谊、爱情、家庭、淘气、逻辑、幻想等是连接大脑总部的人格岛屿。而核心记忆球则是掌控莱莉情绪的关键。

为何被多位脑科学权威推荐,今天我也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再来聊聊《头脑特工队》中的情绪管理。

01 接纳情绪,才能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本无错,只是我们人为给她们赋予优劣,而让孩子们不敢表达自我。

莱莉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快乐和幸福,情绪控制台主要是主管喜乐的乐乐掌控。而忧忧却是最不受欢迎的,因为她代表着消极和伤心,代表着不愉快,代表着悲伤。

于是莱莉在悲伤时却不能表达出来,苦苦挣扎着,最后让乐乐和忧忧都丢失了。而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

陪伴女儿成长的三年中,总会遇见照料者对着两三岁的孩子“不要哭”“再哭不理你了”“不许哭”“有啥好哭的”“这么大了,还哭”

于是,孩子不哭了,照料者安静了,但是孩子也会逐渐失去了对情绪的感知力和调节力。

当我们压抑自己的悲伤,不能释放自己的情绪,要么麻木了,要么身体出现疾病,要么成了抑郁症。

情绪是需要释放出来的,不仅仅是快乐可以笑出来,生气也需要表达出来,悲伤也需要哭出来。

情绪是身体传递给我们的信号,当我们的情绪信号出故障,我们也就失控了。

悲伤过后,我们才能体会到快乐和喜悦。

那么我们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感受呢?

第一步,全神贯注得聆听孩子

最好用肢体动作抱住孩子或者肢体语言注视着孩子。

每次,女儿发脾气,我都会停下手中事陪着她。即使她让我走,推我,我理解这都是她生气的表现。我会静静陪在旁边等待她平静下来,一言不发。

我也不是神,偶尔也会有烦躁,这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妈妈现在有些烦躁,需要自己去安静会。等你自己平静了我们再聊”

先情绪再事情。

第二步,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哦,嗯,是的”简单词语回应孩子

在她哭着告诉我,想看动画片时候,我就会注视着她说“是的”。

我们在孩子表达感受时候,切忌心不在焉。想想我们和朋友讲自己伤心事,朋友心不在焉,我们也会更难受。

第三步,用语言说出孩子的感受,不论是生气还是伤心

“看不了动画片,让你很伤心”然后抱着孩子或者陪着孩子。

第四步,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不论是亲子阅读的绘本,还是情绪卡片,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引导孩子去认识情绪。推荐我家女儿最喜欢的几本情绪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情绪小怪兽》、《菲菲生气了》。

只有我们积极的疏导,才会帮助孩子觉察这些情绪,进而和情绪和谐相处,做情绪的主人。

当孩子可以正视自己的情绪后,就可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02

学会共情,绽放生命的五朵金花

当乐乐、忧忧和冰棒冒险到童话王国,冰棒的火箭被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乐乐以为快乐才能拯救冰棒时却无功而返,而忧忧的共情让冰棒放声大哭,却也让冰棒满血复活,继续探险之旅。

忧忧:“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拿走了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冰棒大哭:“那是我和莱莉之间最后的信物”

忧忧:“你和莱莉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

倾听和回应帮助他们重新联结,让冰棒重新站起来。所以在孩子情绪来临时,先感受再道理吧。

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讲到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是理智脑住着一位老学究,右脑是情绪脑住着一位艺术家。

当孩子情绪来临时,老学究便开始向艺术家讲道理,感性的艺术家是不会听道理的。

但是我们先聆听艺术家,共情引导艺术家。也就是先和艺术家套上话,还怕艺术家不听道理吗?

而忧忧就是投其所好,共情冰棒,最后让冰棒重整旗鼓。

童年时期的理智脑还没发育完全,大概要到20多岁才会发育好,所以孩子情绪是不受控制的。

所以呢?

在女儿发脾气,我知道这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她大脑还没发育好。

那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呢?

第一步 描述情绪

比如昨天,我正在做晚饭,三岁女儿想看动画片,找不到遥控器, 于是就在客厅伤心大哭。可是当时我锅是热的,走不开,就没有去帮忙。于是,她从垂泣到嚎啕大哭。

等我把火关掉走过去,她躺在地上大哭。我先去抱她,她哭着推开我。

我知道她情绪来了,于是安静陪在旁边看着她哭泣。

过了一会儿,哭声小了,我问她“你生气了吗“。她不理我,哭得更伤心了。

我就在旁边继续陪着她,等她哭声又小些, “你现在脑子是哪个小人?“

她告诉我“是怒怒,那个红头妖怪“

“那其他小人了?“

“都躲起来“

当女儿和我语言描述时候,我就明白她正在从情绪脑转向理智脑,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了,也就慢慢平静下来了。

第二步,思考情绪

接着,我会引导孩子去思考情绪是怎么出来的。

“怒怒怎么就控制你了,是妈妈没帮你找遥控器吗?”

“是的,我看不到动画片,伤心生气了”

我就再次引导她认识自己情绪“妈妈没有帮你找遥控器,你看不到动画片,忧忧和怒怒就控制你了”

“妈妈也想帮你,可是妈妈正在炒菜,你可以在厨房向妈妈求助,等我关掉火就可以帮你呀“

我理解孩子情绪后,孩子就平静下来了。

第三步,引导孩子反思并想出解决方案

 “你躺在地上哭能解决问题吗?地上还凉“孩子摇了摇头。

“妈妈,我被怒怒的红头妖怪控制了“女儿平静得和我说。

“你刚才躺在地上哭,妈妈也有些生气,你感受到了吗”我继续趁热打铁,

“是的,妈妈生气了”女儿用眼角斜着看看我,

“可是妈妈,我已经把怒怒赶走了”“那下次怎么办?”

“我可以和妈妈说,让妈妈帮忙”

在我和孩子共情的过程,孩子就放下情绪,自己想到解决办法。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拥有满满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孩子会感觉到我们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和孩子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如同子宫内胎儿的“脐带”,帮助孩子输送源源不断的心理营养,从而绽放生命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03

成长是不断断裂,也是重建联结

在电影中,当莱莉从熟悉的明尼苏达州搬到旧金山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家让她伤心失望,愤怒,害怕,厌厌开始轮流掌控她的大脑,她的童年人格岛相继坍塌了。

当核心记忆球返回,乐乐把主控室的操控权还给了忧忧。

于是,莱莉的人格岛也开始扩建,重建了争论和平区,每个情绪的控制台也升级了。

我们做父母的,难免会和孩子争吵、不和,尤其是在职的父母,也免不了因为不能全职陪伴孩子而内疚。我们也不是神,免不了会对孩子发脾气。

我们和孩子分开或者争执会让孩子生气或者害怕,亲子纽带也会断裂。但是彼此敞开心扉,心连心也是重建联结的过程。

成长就是不断断裂、重新联结的过程。

我们要做的不是避免断裂,而是在断裂后努力重建联结,给孩子补充充足的心理营养。

林文采在《心理营养》讲到,充足的心理营养将会是孩子幸福一生的底层代码。

那么我们父母如何重建联结呢?

亲子游戏就是最好的源泉,帮助我们和孩子联结。亲子游戏不是复杂有趣才好玩,对孩子而言,即使是陪着孩子哈哈大笑都是最好的游戏。

比如我和老公会经常和女儿玩过家家等角色扮演游戏,遥控器,斗牛游戏,寻宝地图游戏……最重要的是假装我们也是孩子,游戏就是如此简单。

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中讲到“联结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帮助他们勇敢得去探索”

当我们和孩子的情感联结重建后,孩子就会蓄满自己的爱之杯,勇敢得去探索外面的精彩,被我们感慨“长大了”。

《头脑特工队》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也是一部情绪管理,更是儿童心理学的敲门砖,为我们打开了大脑的秘密。

那么《头脑特工队》留给您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呢?欢迎留言交流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